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阅读方式来看,“举三反一”侧重略读,“举一反三”侧重精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关系,做到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相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并举。  相似文献   

2.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举一反三,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举例,而应该改变策略.学习中若能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这定是其熟悉内在道理并能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有人日“举一反三”是建立在“举三反一”之上的,只有经过深入的三番考察、十方  相似文献   

5.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7.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  相似文献   

8.
举一反三,强调精读的重要性,重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运用,希望凭借教材,练就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对现代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影响很大。与它相对应的“举三反一”,则强调博览,重视厚积薄发,“操千曲而后晓音”,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从批判走向建设,实现语文教学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策略转变呢?  相似文献   

9.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散文教学首先要教授课本选中的美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应该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方法就值得推广,"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6):F0004-F0004
日前特级教师周继光来访,谈及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周老师说,南洋模范中学的赵宪初先生曾经提出,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甚至有时需要“举十反一”,“能够‘举三反一’,孺子可教也”(见《赵宪初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相似文献   

14.
何谓“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条成语,它源于《论语·述而》,其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个角为例,让学的人类推另外的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后来就用“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可推知其他许多事情。由此可见,“举一反三”就是善于类推,由此及彼.“善于类推”是手段,“由此及彼”是目的.注意,这里的“彼”可以是与“此”同类型的事情,更应该是与“此”有关联的其它许多事情,这便是“举一反三”的总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举一反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683页是这样解释的: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照这样理解,能否这样说,"举三反一"就是依据许多事情类推而知道某一件事情.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数学改革,以及这几年"新课程"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举一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角为便,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要使学生能从教师讲授的“一”点中,推想到二点、三点……;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历来强调"举一反三",但是"举三反一"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可以看成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倒过来,先从许多现象出发,归纳出定理.他还说,演绎法是学了对付考试的办  相似文献   

18.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19.
田乖霞 《考试周刊》2012,(13):55-55
作者研究了"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想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举三反一"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贯彻,采用应用、总结、再应用的实践方法,取得不错的实际效果,并总结出一套"举三反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最后结合近三十载的教学经验,指出"举三反一"思想对偏远地区的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今语文 教学上依然存 在着传授知识 多、传授方法少 的弊端。换句话 说,是注意了知识上的举一反三,忽视了晓以规律的“举三反一”。语文教学往往费时多、成效较少,其症结恐怕就在这里。 有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随时注意传授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