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故乡》第13节,作者是这样写的: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照此推算,中年闰土与“我”见面时的年龄,应该是四十多岁,至少也应该是四十岁。可是作者在后面  相似文献   

2.
《故乡》里,“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字: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个标点符号,是不是作者滥用了、用错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看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单是表示词句的停  相似文献   

3.
张海峰  刘健 《湖南教育》2005,(13):38-39
一、拓展延伸《少年闰土》课堂结语实录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呢?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材魁梧。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生: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说话放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仿佛“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但是到了中年之后,却变得语言迟钝,沉默寡言,仿佛木偶一般。对此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中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小说已陈说详明,毋庸赘述。中年闰土见了阔别多年的“我”,为什么没有作声,而问起他的家境又“只是摇头”呢?以言者之见,经封建制度无情摧残后的闰土,如此举动更符合人物形象,更能有力地表达他心中的苦楚,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故乡》描写了“我”与闰土的两次见面:第一次是在他们都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们彼此“哥弟称呼”,临别时一个“急得大哭”,一个“哭着不肯出门”,足见他们友谊至深,相处十分融洽。第二次是在“将有三十年”后的一个深冬季节,当中年闰土从外面进来,“我”“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出。”尽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闰土呢?“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紧接着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创作中,它的基本技法和优良传统,就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千百个栩栩如生、家喻户晓的人物典型。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方法。鲁迅的《故乡》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闰土这个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旧社会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和“我”相见时,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这里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纯朴热情、天真活泼的性格。20余年后,“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相见时,中年闰土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者这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9.
鲁迅《故乡》中的“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我这时很兴奋,怛不如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种际点符号。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标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少年闰土》的观摩课上,我最后总结提问:“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围绕“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知识丰富”这些内容。正待我准备小结时,一个男生又高高举起了小手。我心里纳闷,叫起了他。只听他道:“不能说闰土知识丰富,我看他没有作者(文中的少爷)知道得多!”我问为什么。他说:“闰土讲的事太简单,都是他常见到的和做过的事。他没上过学,肯定没有作者知道的多!”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有的赞同,有的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1.
的羡慕之情。中年闰土话语六处,其中十次使用省略语——⑤越不过的“障”。“老爷!……”20年没有见面的儿时伙伴,相见时该会有多少亲近,却不想全被闰土这一声令“我”寒噤顿生的“老爷”的称呼所冲淡。一个省略号,表明思想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禁锢的闰土,在“儿时友情”和“尊卑有别”之间做出了何等艰难的选择,而最终他没有越过摆在二人之间的“障”。省略号省去的是他不知多少挂在嘴边想说却没有敢说的话。⑥说不出的“涩”。“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怎么样?是请他谅解这手中的“礼”太薄吗?闰土没有说出来,而从“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一句可  相似文献   

12.
“预习提示”的 1、2段 ,告诉了我们《故乡》的主题 ,而《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进而把握课文主题。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师生讨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闰土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有鲜活故事美好的海边景象  以“兄弟”相称活泼、健康、重友情是个“少年英雄”中年 :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红  一顶破毡帽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  以“老爷”相称穷苦、无奈、像木偶人像石像  闰土形象———从…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是多元性。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三种功能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依靠工具功能和审美功能来实现。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少年闰土的“紫色的圆脸”,到了中年“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到了中年“头戴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少年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到了中年却成为“又粗又笨,而且裂开…  相似文献   

14.
《故乡》中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值得细细体会。母亲告诉“我”闰土要来,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回忆结束后,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这最后一句话只有六个字,却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表达了“我”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我”和闰土有真挚深厚的友谊,多年不见了,听说闰土要来,怎不惊喜?所以用了感叹号。但从故乡的凋敝、残破,断定闰土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有两个地方对比,使我无意中想到闰土的年龄问题。①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例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中少年闰土和“我”的谈话四处用了省略号。①“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②“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③“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④“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些省略号不仅表示省略了不必要写出来的内容,同时表现了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多知、勇敢机智、见多识广。中年闰土的讲话用了十处省略号,其中有三处是叫“老爷”的:⑤“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相似文献   

17.
王囡囡     
<正>王囡囡项颈里戴一个银项圈,手里拿一枝长枪,年幼的孩子和猫狗看见他都逃避。这神情宛如童年的闰土。每次读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便想起我的王囡囡。王囡囡是我家贴邻豆腐店里的小老板,是我童年时代的游钓伴侣。他名字叫复生,比我大一二岁,我叫他“复生哥哥”。那时他家里有一祖母,很能干,是当家人;一母亲,终年在家烧饭,足不出户;还有一“大伯”,是他们的豆腐店里的老司务,姓钟,人们称他为钟司务或钟老七。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故乡》和《孔乙己》中都出现了“站”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他(指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相似文献   

2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