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写作《史记》,继承了周公、孔子的思想,这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太史公自序》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见父于河洛之间”这部分。这里司马迁借父亲之口阐述了《史记》的创作背景,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说“序”     
序就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边的文字。其主要内容是叙述作者的写作缘起、写作目的、写作经过以及书的体例等。序一般都是作者自作,也有请人作的。晋代的左思可能是请人作序的第一人。他的《三都赋》写成后,自以为很好,希望受到当时文人的重视,于是向当时的著名学者皇甫谧请教。皇甫谧读后十分赞赏,就为他写了一篇序。后人多学左思,为抬高自己的著作,请名人作序。序的写法没有定则,大多因人而异。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偏于记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重于抒情,而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则以议论为主。有的序也称“引”,这大约从唐朝开始。唐…  相似文献   

6.
《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张丛林司马迁在遭受腐刑的屈辱中写就了《史记》这部长达五十余万言的历史巨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史记》一书,凝聚着作者毕生的心血,是作者“含幽忍垢”的发愤之作。《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相似文献   

7.
一、《自序》的写作时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人们一般都认为它作于《史记》全书完成之后.郑鹤声先生说:“古人作书,必全书完具,然后自述以殿之。《自序》一篇,为《史记》全书提要,必非书未成而先为之者。”然而,如果把《自序》当作全书完成后所作的提要,就有许多问题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自序》将“刑余之人”列入“奇人”、“忠臣死义之士”行列中,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大胆肯定,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扬,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升华。《自序》可能受到《离骚》的启示。《汉书·叙传》、《论衡·自纪篇》、曹丕《自叙》皆模仿《自序》。《自序》不仅写了他如何“发愤著书”,而且全面、深刻地昭示了他“何以”要“为太史公书”。从现代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史记》本是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司马迁自称这部书为《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二《太史记》。东汉班彪、班因父子始称《太史全书》为《史记》。魏晋之际,才确定称为《史记》,直到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才正式把(史记》作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撰成之后,只有正、到两种抄本,“藏之名山,到在京师”,末即公开流传,所谓名山,即藏之于家。司马迁年后,正本传到司马迁之婿杨做家中。扬敞为昭帝时丞相,他曾将〈史记〉部分篇章传布于外。宣帝时,敞子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方公布于世。但西汉末年,朝廷仍对《…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11.
《报任少卿书》释义补正易健贤司马迁留给后世的自传体文章,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列于《史记》全书之后的《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序》),另一篇是载于《汉书·司马迁传》中他写给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书信。《汉书·司马迁传》其实是这两篇文字的拼接组合,...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4.
《报任安书》一文历来被当成研究《史记》与司马迁的重要文献,选入中学课本后,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可学生对本文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的理解历来不那么清楚,时代、人生经历甚至“节选”等诸多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曾尝试将《太史公自序》(以下统称《序》)与《报任安书》(以下统称《书》)比较阅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会处理得很好,学生对司马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5.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17.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18.
《史记》列传之编次问题,自司马贞始论之,其所疑者,在西南夷之安置,其他编章之顺序则未尝提及。然其所疑,千百载下,莫得其解。《太史公自序》自本纪以迄列传之缘由,详叙其始末,可以为一说。然所言乃概述著作内容,于承先启后之要素,未能提及,故论之者众,亦难释其疑。审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与《序卦》体例相同,在世家中亦可见司马迁曾读《序卦》,故其序言或受《序卦》之影响。《序卦》将《周易》六十四卦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并在其间通过意义的引申排比,作为今本《周易》卦序之导言,于六十四卦之了解,有莫大帮助。司马迁作自序,其体例与《序卦》同,皆是以陈一篇之旨,故其编次顺序,亦可由列传诸篇中得之。遍览七十篇列传,顺序似无固定法则,然自时间编排看,而得其要旨;复审其文,则可以知太史公当有编排之内在理路,而非"随得随编"。故于七十列传中,寻其连续之因,以申相继之理,得知在时序之外,或有以学风近似而相续之;或有事迹同类则串连之;或有处事相涉便贯通之;或有地域相近似故序列之。是皆可以见史公编排之妙趣,文中析七十篇,以察编次之理,试考史公之旨,以成一说。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关于“父子相继纂其职”《史记》述作,司马谈已开创其绪。谈不幸早卒。司马迁继之。《自序》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说明司马谈已搜集很多资料。“所次旧闻”,类似《史记长编》性质。所谓“论”,当是“论纂”之意。“论先人所次旧闻”,就是在父谈准备的资料的基础上排比整理、编纂成书。其中有部分书稿,可能司马谈已经编成,所以《自序》又说,“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两说既出于司马迁自述,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20.
谈“序”     
序,即序文,也叫序言,是一种文章体裁,比之如诗歌、小说一样。序是怎样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的呢?要探明缘由,恐怕还得从序字本身说起。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叙,古或假序为之。”这即是说“序”是“叙”的假借字,本字还应该是“叙”,而“序”可以当作“叙”来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用“序”,而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却用“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