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经济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东亚现代化进程一直处于全球和区域双重多元化背景下。在东亚被强力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前期,东西方明的冲突明显构成时代特征,而在由此导致的民族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尤其冷战结束后,基于悠久化理念和共识的明对话的意义日益凸现。面对依然强势的西方明和丰厚的本土化资源,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应继续秉持开放与对话的姿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儒家“和而不同”的兼容与对话精神,尤当成为当今东亚与世界消解冲突、推动和谐互动的基本理念资源。  相似文献   

3.
《东方文化》2003,(6):149-149
2003年12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华南师范大学人学院和韩国东亚人学会主办的东亚人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中、韩等国的40多位专家学围绕着“21世纪东亚人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展开了热烈深刻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重要项目之一的《2008东亚视觉艺术展》在首都图书馆的亮相,展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艺术家的60余件绘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东亚意识”?“东亚意识”是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内在性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一种意识。中日韩三国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儒学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东亚意识”就是在这一重要影响作用下而...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朱子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韩国艮斋学会与韩国中央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1日在韩国首尔召开。来自韩国、中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朱子学研究专家学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围绕着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唯物史观评析西方“文明冲突论”和“东亚模式消失论”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代化对重塑中华新文化的诉求。其中 ,重点讨论了现代化、传统与稳定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 ,文化纳新的路径 ;主张通过东西方文化积极融汇之路 ,建立起“尊重个性的乐群文化 ,独立自主的开放文化 ,继承传统的创新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现代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亚洲正经历着一场金融危机。在探索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时,有人把文化因素尖锐地提了出来,并且归罪于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亚洲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不能不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人们清楚地记得,在东亚崛起以前,西方学者曾把“儒家文明”批评得一无是处,认为它既是封建帝制的可耻护符,又是小农社会的愚昧象征;而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某些西方学者却赞扬东亚的“儒家文明”,誉之为无可匹敌的文化动力。曾几何时,东亚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又有人…  相似文献   

9.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和展示着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经验和价值观念。伽达默尔说:“节日就是共同体的经验,就是共同体自身以其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伽达默尔:《全集》,第8卷,图宾根,1993年,第130页)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它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容,而其核心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清明节形成于唐代,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寻根》2012,(4):88-90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寺庙建筑史上,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长达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东亚世界"的"四个要素"包含"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88-92页),而"汉字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异域"大放光彩,对朝鲜的史学、文学等影响极大,由汉字写成的文  相似文献   

12.
蔡方鹿教授的《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6月版 )一书的出版 ,无疑是一件嘉惠学林的好事。方鹿教授学风严谨 ,实事求是 ,勤勉著述 ,在长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 ,不断探索新领域、新课题 ,成就斐然。该书的出版 ,是方鹿先生学术研究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自从东亚经济在 2 0世纪后半叶腾飞 ,世界范围内的东方文化热兴起 ,中国大陆近 2 0年来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研究热潮 ,相关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但是 ,对牟宗三称为“中国文化生命”的所谓“道统”问题的系统探索和研究 ,却无人问津。蔡方鹿教授的这部专著 ,在时空的广度…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地中海幅员辽阔、气候宜人、景色秀丽,被誉为是镶嵌在欧亚非大陆中间的一块蓝色宝石。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人民自古至今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崇尚自然、享乐自然的“天性”。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更是将地中海人的这种天性敷上了神秘而浓郁的色彩。今天的地中海以及周边辽阔的疆域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圣地”,还是传播自然文化的“天堂”。虽然地中海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语言和历史,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俗特色和风情魅力,  相似文献   

14.
伦敦皇家艺术学会(RA)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夏季特展”,是一个集结诸多艺术形式的展览,今年已届其第240年,是英国最大也最受欢迎的开放式当代艺术大展,为伦敦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刚 《华夏文化》2008,(3):19-2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中国历代思想家在论述其思想体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和”或“和谐”问题,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融于儒、道、墨、法、阴阳、释等各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6.
倪宝诚 《寻根》2005,(1):62-70
中华民族养鸡有悠久的历史,距今8000多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村新石器遗址中,便出土许多鸡骨。此外,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河姆渡等文化遗址中,鸡骨也屡见不鲜。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便出现了鸡的象形文字,距今也有3300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甲骨文中“日”字的象形符号是画一个圆圈(太阳),圆圈的下方再画一抽象的鸟形图饰(鸡),  相似文献   

17.
龙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图腾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龙是中国先民虚构的形象,仅仅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直到1996年“新中国龙”化石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出土。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社会物欲横流、缺乏精神,民族自己的文化在丢失,社会出现巨大真空找不到支撑力,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的遗产和精神传承。”72岁的作家冯骥才,做了32年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来,他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抢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关。2014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发言,其精辟的分析、尖锐的批评、务实的建议,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李琳 《大理文化》2014,(5):105-112
大理自古为滇西咽喉,身处我国西藏、缅甸和印度的三角地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空间地理下,蕴育了多彩斑斓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白族也不例外。然而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单一独立的,白族民间文学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中原文化、羌藏文化、印度文化等,本文将集中探讨印度文化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书写以“史传”的形式展开,主要体现华夏“他者”认知;夜郎祖源书写以“神话+史传”的形式展开,分别对应夜郎“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哀牢祖源书写主要以“神话”的形式展开,对应哀牢“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若将西南夷祖源叙事纳入汉晋以来的知识建构背景考量,则从叙事母体、叙事图腾、叙事要素三方面显示出融合泛化的迹象。西南夷祖源书写的文化认同导致的角色反差,体现了汉晋时期“以夏变夷”与“夷夏之防”的观念调适,是华夏“大传统”对西南夷“小传统”的打破,也是西南夷“小传统”对华夏“大传统”的内化调适,共同构成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南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