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也非常快。现阶段,很多的信息软件被发明和推广,微博客就是其中之一,微博客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获取信息和新闻的软件。微博客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密切注意微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微博客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这样我们的新闻传播才能通过微博进行合理的传播,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微博客对新闻传播影响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优势和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客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种种技术和现实的原因,它也无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使微博客能服务于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12,(11):62-62
徐宁在2012年第9期《传媒观察》刊文说,随着微博客的异军突起.在新闻采写和报道方面进行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提高传播效能、重拾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政府和名人的微博客大多进行实名登记.借助媒体融合.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客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其次,微博客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新闻采访手段.微博客采访涵盖了网络聊天工具和录音采访的优点.提高了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4.
Twitter(微博客)获得2009年"最热英文词汇"榜首荣誉,这充分说明了IT新技术对网络传播的深刻影响.对网络新闻评论而言,微博客技术带来多元的话题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设置议题的单一局面;在传播过程中,微博客全程全方位地提供新闻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新闻评论的多元展开,新闻评论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因此,每一位微博评论者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疏导消极、狭隘、非理性的思潮和情绪,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微博客(Micro—Blog)以其文本碎片化、发布渠道多样化、病毒式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人际网络等特点,迅速在全世界风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正逐渐成为媒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那么,微博客的兴起,对公民新闻的发展有何独特作用?本文以新浪“围脖”为例.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微博客的兴起推动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扬 《东南传播》2014,(3):99-100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凭借其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从新闻源的控制性、话题控制性和采访主体控制性三个角度切入,阐述微博客作为"自媒体"对新闻采访控制性带来的举足轻重影响,论证指出此影响不可逆转,需要新闻从业者提升自身素养,化被动为主动地将微博客转变成为新闻采写利器。此研究对于当下新闻采写与微博客自媒体的矛盾给予解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博客产品以其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限制的优势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及时,用户表达更加自由随意,微博客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沟通方式、沟通范围上产生革新性改变。微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传播工具,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表达分散、广度局限、缺乏可靠性等劣势。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完善措施,弥补不足,不断发挥优势效果,对微博客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淑华 《新闻实践》2009,(10):67-69
网络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当世界进入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而微博客的传播方式可能会促成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2011年微博客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创新、融合与治理是本年度微博客研究的重要主题。微博客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随着微博客传播潜力的不断挖掘,微博客还将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客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理解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对于优化微博客平台、探索微博客在网络营销、教育及危机公共事件通报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新媒体传播理论提供数据基础。以新浪微博客为研究对象,抽取微博客平台提供的各项字段,从用户性别、地域、影响力等多个角度揭示当前微博客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微博客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微博客这一新兴技术对实现有效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通过政府微博客,公民与政府有了直接对接信息的平台。然而,政府微博客尚属新兴事物,很多政府虽有自己的微博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微博客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影响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主要原因,为政府微博客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也希望引起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学者对政府微博客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新浪网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后,微博客便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原创性的优势实现爆炸式增长。微博虽微,其势不微。微博客带领国内大众传媒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微博时代的到来既对原有的新闻舆论监督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监督作用,同时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微博客对新闻舆论传播的正面、负面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微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其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对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促成了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变革。而微博客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逐渐发挥出强大的媒体聚合效应,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新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刘根勤 《今传媒》2012,(9):150-152
在新媒体时代中,微博客是发展最迅速的传播平台之一,无论是普通网民或是名人明星,都纷纷在微博上注册账号发布或转发、评论各种消息。微博客的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为用户转发,这种传播过程弱化了传统媒体传播中的束缚,由公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传播。本文将对新浪微博热门转发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微博客传播信息的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如今,新媒体等被广泛地运用,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技术就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其对信息进行传播,拓展了新闻传播的途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技术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本文从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剖析了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背景之下,只有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才能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势,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结构也在不断变换,新媒体技术不但促进了新闻传播行业的转型,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加深了信息传播对于受众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新媒体特点,并为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展开浅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凌宇 《现代视听》2012,(3):39-42
微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本文主要从微博客的由来及传播特性、传播结构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展望了微博客的发展趋势及对广播未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个环节,基于网络的信息浪潮冲击着传统的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新闻行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化,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新闻媒体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变革的机遇。新闻采编是新闻传播的首要也是关键环节,而新闻采编人员则是最前沿的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功能。本文就目前我国新闻采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新闻采编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介,博客、播客、微博客、手机媒介等不一而足。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为公众表达合理的意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纷至沓来的信息污染现象也困扰着人们。所谓的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  相似文献   

20.
陈彬 《新闻世界》2012,(4):100-101
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的改变。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介,以140个字为限定,带来的却是信息传播的无限可能性。面对这些"来势凶猛"的新媒介,怎样利用其传播特性使信息传播更有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