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报道。灾难事件以其突发性、损毁性、多变性、震撼性等特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是这些反常因素,灾难事件对新闻媒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因此,灾难新闻报道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的参与又赋予了灾难事件新的媒介意  相似文献   

2.
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本文结合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点和媒介的职能,简要阐述了地方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焦雅静 《新闻传播》2024,(6):109-111
媒体是报道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民众获取民生生活信息和国家新闻实事的重要方向。尤其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当中,媒体本身的报道内容、报道方法和报道模式会直接对事件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为进一步减轻突发性事件当中负面信息对民生及群众生活的影响,需要合理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报道。而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以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为研究主题,在重点分析突发性事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当中所发挥的功能,探究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舆论引导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快速实现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良性引导功能,为维持社会稳定和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颖 《新闻世界》2010,(4):122-123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策划已成为影响新闻报道以及媒体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着重阐述突发事件的组织和报道策划,策划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突发事件的新闻策划实现政府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媒体环境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深刻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能否在新的形势下焕发生机的重要标尺之一。我国报纸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进步建国初期,对新闻传播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新闻报道对于一些负面新闻进行有选择性的报道也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这对于当时稳定政局有积极意义。然而,对负面新闻保守性报道方式却延续了多年,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红尘 《新闻界》2005,(6):95-96
在大众媒体竞争激烈化、白热化的今天,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显得异常重要。由于突发新闻能集中地反映新闻的各种特质,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受众对突发新闻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新闻。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最硬的报道任务之一,能否成功地、第一时间地完成新闻报道,“搏”得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经成为衡量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CNN的异军突起和迅速壮大就是典型例子,它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率先以24小时播报新闻的方式,使全球93个国家6500万个家庭都收看它的节目,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网络.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多属突发性事件,其具有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因此特别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也受到政府部门的特别重视。所以,灾难新闻报道无论对新闻宣传部门的舆论导向功能的发挥,还是对社会稳定的维护、救灾措施的实施和推进等都非常重要。面对灾难性事件,如何正确报道往往成为考评一名记者实战能力的试金石。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笔者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8.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9.
刘玉松 《新闻世界》2010,(12):28-29
灾难性新闻固其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这场新闻战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就近年合肥晚报编辑处理部分国内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如何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只有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何体现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做到非常时期的“非常贴近”是新闻报道中遇到的新问题。 突发性事件中不少是负面事件,具有来势迅猛、影响巨大等特点。因此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进程以及对公众切身利益的影响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点,这一特殊时期,公众对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理论为依据,结合哈尔滨市道外区"1·2"大火的新闻报道,将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突发灾难报道进行对比,从媒体报道的深度与媒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危机意识两个层面,论述地方媒体在报道当地突发性事件时的局限性,并提出可供参照的经验。希望对各类地方媒体的突发灾难报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陆玉方 《新闻记者》2003,(10):24-25
当今媒体,社会新闻已经成为各家争夺的一个重点,而突发性事件和灾难性事件是社会新闻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是有闻必录式的纪实还是审慎地进行内容的取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最近在苏州发生的一起案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报道的方式引人深思,本文以此为例对社会新闻报道中导向作用的重要性作一探讨。 2003年8月18日凌晨4时43分,苏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危机事件以其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爆发的罕见性、代价的惨重性成为了媒体争先恐后报道的“香馍馍”。媒体在危机事件中能否客观公正地报道、及时全面地分析、冷静负责地引导,是衡量媒体能否扮演好“船头嘹望者”和“理性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4.
正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对舆论的走向举足轻重。要达到较好的融合报道效果,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十分关键。昆山"8.2"爆炸事故是一起重大突发性事件,极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媒体无论从传播途径、议程设置、舆论生态、媒体导向来看,在这一事件报道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在当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昆山事件也因此成为一个鲜活的样本,考验着媒体融合的操作路径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对收视率也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所以作为一级电视媒体,我们应冷静对待。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那么对于我们县区级电视台来讲,更有必要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判断能力、策划能力与报道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互通平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闻报道产生的影响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鼓舞人心的一面。正确的舆论引导会为迅速平息事件、尽快恢复正常稳定的生活带来更为安全、和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灾难性事件因其自身的难以预见性和影响广泛等特点,对社会稳定性和行为框架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现代社会,电视媒体作为公众媒体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的信息平台,在紧急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电视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孙欣沛 《新闻窗》2010,(1):81-83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几年,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传媒对突发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也日见密集。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难以预测、时间紧迫、变化多端、连锁反应、风险性高等特点.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潘登 《当代传播》2003,(4):46-47,43
能否快速、准确、“帮忙不添乱”地报道好突发性事件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今年2月24日和4月19日笔者两赴巴楚—伽师地震灾区进行报道,先后采写了几十篇报道。下面结合自己的地震报道经历谈谈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处理好的10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