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课题研究因其作用大而一直被学校所重视,但是不少的课题研究却走入误区,流于形式,影响了研究的实效性,阻碍了研究的顺利实施.针对现状,笔者提出几点看法:其一,课题研究非高不可攀.说起课题研究,许多教师望而却步,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普通教师无缘也不敢涉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课题研究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高深莫测、高不可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4.
郭美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13-14
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是否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设定在何时何地才有效,是否“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质疑”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课文讲了谁与谁争… 相似文献
5.
课题研究中对理论依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做研究必须要有理论依据,有理论依据研究就可靠了,研究中的理论依据越多越好,有理论依据研究就有理论性了,理论依据一定要专门写出来等。这与研究规范的硬性规定、教科书的潜在影响、出版物的间接影响、研究者的错误认识与屈意迎合有关。其结果是造成了理论资源的曲解、教育科研的内耗和学术风气的歪曲。要走出找寻理论依据的误区,就要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理论依据,并真正依据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加强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6.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的重要方式.更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课题研究活动在各校开展得如火如茶.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和应用,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在这条充满艰辛和希望的路上行走着。反思着,快乐着,收获着。但是.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目标不明走弯路、认识偏颇干扰多、光说不做行动少、虎头蛇尾效果差等。如何看待课题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栏目邀请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教研员和教师谈谈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可以说,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在教师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重视高校教研课题申报质量工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不能恰到好处地确定课题名称,确立研究内容时缺乏科学思考,构建研究队伍时明显急功近利,论证材料表述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等问题。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误区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又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与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8.
顾琴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4)
儿童求知欲强烈,天生好奇、爱问。遗憾的是到小学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不是孩子没有问题了,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多数依旧是一问一答、一讲一听的形式。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分析来控制课堂,驾驭学生,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教案。学生则跟着老师转,“配合”老师实施教案。“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长此以往,孩子们不想问,不敢…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质疑热”。质疑对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意识、主动思维活动、甚至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无疑有巨大的作用。但目前的“质疑热”存在一些误区,必须步出这些误区才能使质疑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3.
14.
韦小结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0):65-66
一个数学问题被提出来,对于解答者来说,常常过多关心的是问题要我回答的是什么?而常忽略了产生或影响问题答案的各种相关因素:解题过程中可能是把因果关系倒置了,可能是不按问题指定的规则进行,也可能是急于求成而滥用法则,还可能是受某些“结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6.
石海蓝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1996,(Z2)
擦掉你嘴上那红红的口红可以吗?让自然的红润再次染上太阳的光辉;揩掉你脸上那厚厚的胭脂可以吗?让毛孔一个个张开,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脱掉你拖地的阔脚裤吧,穿上舒适的运动衣;甩掉你硌脚的皮鞋吧,登上舒服的运动鞋,然后去跑一跑,跳一跳,让禁锢已久的灵魂再次感受到神清气爽吧!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杜良云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7):63-64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生活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公民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所有公民都是人民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公民与外国人相对应,而人民则与敌人相对应。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公民是法律概念、个体概念,我国宪法明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