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符际翻译是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的一种翻译方法。唐诗的以景抒情、借景言志的特征使宜于描写静物的画成为诗歌翻译的辅助手段。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论证了画这种图形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一种阐释诗歌的翻译手段。它不仅为译者拓展了思维,而且绕过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挣脱了原语言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空间。  相似文献   

3.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起初是用来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其框架下的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一种语内语际间的交流,交际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的传递。运用格特提出的"直接翻译"方法,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音律、词汇、句式、意象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风格翻译。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诗歌翻译及其理论,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三美论"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但是笔者最近注意到,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作为借鉴和参考。本文就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三美论"的相似之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也可以作为诗歌翻译鉴赏的标准,作为诗歌翻译鉴赏与评析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聚焦于"信达切"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诗歌的特点和对信达切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诗歌翻译与"信达切"的内在联系,论述了"信达切"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了分析法和文献法,得出一个结论,即诗歌翻译离不开"信达切",应该遵循这一翻译标准。笔者认为,作为翻译的普遍原则,"信达切"也应该是诗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须践行的规章。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9.
段芳 《考试周刊》2012,(1):29-30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最佳关联性能对诗歌翻译中的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进行解释,本文选取拜伦的长诗《唐璜》及其中译本为语料,说明应用于诗歌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原则能被最佳关联性有效地解释。本文还对《唐璜》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韵译"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其在郭的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更好地阐明了"风韵译"的三个主要原则,由此可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和特点奠定了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孙宁宁  邢瑞 《海外英语》2011,(10):218-219
由于世界各国语言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翻译工作呈现出相对性的特点。而关于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歌作品的可译性,也经历了一个由绝对不可译到相对可译的转变。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逐渐凸现,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翻译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弥合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交流的中的欠合理性,具体表现在理论背景的局限性、诗歌翻译中内容和效果的非对称性、弥合文化差异三方面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美与真是诗歌翻译中椄鲇篮愕恼壑魈?本文对近年来翻译界关于诗歌翻译中美真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商榷作了简单地回顾,一方面阐释了所谓"真"中讲的保留形式应是保留形式"美"这一特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在真美取舍过程中须掌握的一个"度"的概念,并以笔者翻译的一小段诗来对"度"这一概念加以具体阐释.接着笔者从英汉语对比,发挥译语优势的角度,力图于"度"中寻求三美(音美,形美,意美)途径,达到诗歌中美真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诗歌这一体裁的特殊性,诗歌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对原诗的完全忠实,译者或多或少需要作出对原诗的"创造性叛逆",所以在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非常突出。这种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违背了翻译的"忠实"原则,相反,它是达到翻译对等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名扬中外,酒名却不一定为外国读者所知。李白有"诗仙"之称,也有"醉圣"之名,他的"酒诗"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以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做翻译研究,主要论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期为汉-英诗歌翻译研究和川酒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8.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熊莺 《海外英语》2012,(8):154-157
理所当然,小说翻译无需强求译者是小说家,科技翻译不必硬要译者是科学家。但是,诗歌翻译则不同,译者定当是诗人。诗歌译者"是一个特具气质和才思的诗人,是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滋润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能让原作这粒种子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自然发芽成长,从而赋予它一个新的生命"。要想达到以诗译诗的境界,只有译者天赋诗才,方能神遣译笔。下面,就湖北大学教授吕志鲁先生的诗歌翻译,对诗歌翻译及译者做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