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与创新,也是处在历史机遇(转型)期的现实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诉求.当前,摆在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要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认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而要思考: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怎样设置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鼓与呼.本文在"和谐与冲突"理论视阈内,对社会问题报道这一独特的新闻报道类型予以探讨,其主旨在于提出不断强化和改进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是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社会问题报道领域的拓宽、内容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是主流媒体进一步发挥社会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线索来源、报道手法、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新闻媒体对安徽好人好事的报道,探索从"好人好报"到"好人效应"、从"安徽好人"到"好人安徽"的发展路径,解析新闻媒体报道好人好事的创新法则,为更多的新闻媒体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4.
报道题材老,报道对象老,表现手法老,新闻语言老,这四个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党报社区报道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并远离现代读者需求,值得深入思考,亟待探索破解.改变传统思维,拓宽报道视野选题上可以着眼于:辖区单位的文明共建;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的管理;社区居民的交往,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等,题材非常丰富,需要记者以新视角和多元的思考、表现.对一些社区活动的报道,不妨换种思维,少加或不加主观色彩.对一些传统"表扬稿件"的处理,不妨改变文章切口,换种表述方式,赋予时代气息.如有些社区义工志愿行为,助老助残,做善事等等就是有益的社会实践,没必要拔高或简单地列为"好人好事".  相似文献   

5.
自从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后,党建方面的新闻报道,数量确实是增加了,通过这些报道使群众看到了党中央抓党建的决心和反腐倡廉的坚定性;但是细细想来,也不无缺憾.这些缺憾就是,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作品如《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以事警人,令人振聋发聩的作品如《权力背后的罪恶——阎健宏重大经济犯罪案剖析》等都还不多,而抓党建促生产、抓党建促管理、抓党建带动什么什么等等就事写事、就人夸人的报道则不少,也就是说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和感染力.为什么说好人好事所体现的好思想不是理想的思想高度呢?这是因为好的思想自古以来都有人倡导,例如儒家的“仁人”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孙中山主张的“世界大同”等等,都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些圣贤先哲的召唤下,好人好事也是代代都有的,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事业,下是一个一个地救人,也不是一家一家地施舍,而是要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要带领全体劳动者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建立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而我们在报道党的建设的时候,无论是宣传一级组织的活动,还是具体党员的行为,都应当努力去触及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报纸要不要开展批评?怎样正确地开展批评?批评在整个报纸宣传中占什么地位?怎样取得报纸批评的良好社会效果?这是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报纸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报纸,表扬好人好事好风尚,宣传新成就,传播新经验,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应当占主要的地位.但是,同时必须有批评,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假丑恶的东西,有不合理、不公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建设者,理当正确引导舆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鞭笞社会上一些领域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目前,此类报道往往容易成为对好人好事的表扬和对坏人坏事的批评,缺乏深度和影响力,教育和警示作用不明显.笔者认为,对此类报道要注意运用典型弘扬传统美德,在手法上坚持"低起点,小视角",也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以小见大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学员也许要问:正面报道哪来的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正面报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什么叫正面报道?至今尚未见确切的、科学的、权威的定义。新闻书籍也未见专题叙述。但是,新闻从业人员,从编辑记者到通讯员,倒是把它当作专业术语,常常挂在嘴上,一说,彼此便沟通认识心领神会。通常说的正面报道,其实是报道的角度问题,即从正面报道客观事物(有时简化为报道“好人好事”);引申开来,包含有宣扬新事物,展示光明面,歌颂正义,褒奖先进等等意思。正面报道既然是个报道的角度问题,那么,…  相似文献   

9.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批评性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面,二是消极的一面.我们采写的批评性报道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社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是检验批评性报道社会效果好坏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批评性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0.
王浩  金鑫 《新闻传播》2007,(6):63-63
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社会新闻,如灾难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纠葛、官司纠纷、奇异现象、生活变化等,采访并报道这类新闻,让市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是社会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所谓社会新闻深度报道,就是在反映客观事件的时候,不仅仅是采取感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采取思维的形式,透过现象说本质是此类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郭鸿燕  张淑玲 《传媒》2021,(5):74-76
社会调查报道是新闻中的"高精尖"产品,兼具新闻性与研究性.新闻性就是指调查报道是对社会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挖掘,通过调查、报道,反映社会问题;研究性就是做社会调查报道需要记者透过现象,寻求事物来龙去脉、探究原因.社会调查报道要想出彩,需要记者以"四力"为方法论指导,才能明辨真相,呈现事实,写出深刻、有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冯惠慧 《今传媒》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来,我们花大力气抓了先进人物的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体会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人物报道要体现时代精神。过去,我们有些人物报道只局限于好人好事,没有写出矛盾斗争、人的精神,缺乏时代气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休会到,搞人物报道首先应该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在落实农村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呼吁专业媒体的职业记者要关注深度报道问题.为什么企业媒体的同志也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因为我们要办好企业报必须瞩目高端.这正像古人讲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何况企业媒体在我们国家极其重要.企业媒体担负着中国最核心的部门的信息管理、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不了解中国企业媒体,应该说就不会了解中国社会运行的核心领域的信息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三个人(古光成、田菼、沃信康)合作写稿,是从一九六一年四月开始的,到现在已经三年半了。在这以前,我们也曾一起研究和写过一些稿子,但大部分还是各写各的。渐渐地我们感到,象我们这些没有独立写稿能力的人,一个人写稿,往往情况了解不够全面,稿件质量也提不高,特别是看到很多好人好事报道不出去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大家都想改变这种情况。正巧,那时《解放军报通讯》第三十八期上介绍了沈阳部队“石流”写作小组的经验,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如何论"虚".有的同志为很困难;也有的同志认为写文章还好论虚,写新闻报道则无法论虚.其实井非如此,我们常说的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也就是论虚.我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当首先考虑到,那些是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是对头的,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就加以表彰;违反这些标准的,就加以批判.通过对于丰富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指出工作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虚",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这为藏区发展报道指明了具体方向,即以经济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为抓手,推动藏区的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进而促进藏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本文主要探讨藏区社会发展报道的基本对策.大民生新闻社会发展报道要立足民生.藏区的民生报道可概括为两个视角,一是从下往上看,要关注受众利益,满足受众需求;一是从上往下看,要主动设置议题,让新闻超越记录历史的功能,直接推进现实.  相似文献   

19.
报刊上刊登先进人物和事迹,不仅仅是对好人好事的表扬,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广泛宣传先进人物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要传神. 张海迪同志和她的事迹之所以这样广泛、深入人心.就是宣传报道所起的传神作用.如果就事论事地来比,张海迪身患疾病,有的人  相似文献   

20.
黄瑚 《新闻实践》2009,(10):22-23
从"跳桥秀"这一现象反映出的社会不公和维权制度缺陷等问题,新闻从业人员当然有责任进行报道.但是,就"跳桥秀"这一现象而言,这些值得报道的东西已经同那些不宜报道的自杀行为粘合在一起了.把我们的媒体逼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虽然我们不该把脏水与婴儿一起倒掉,但也不能把脏水与婴儿一起留下.至于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方法,其实也不很难:把脏水与婴儿分离,脏水倒掉,婴儿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