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始业教育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新生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型期和从中学到大学的跨越期,学习任务、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蕾更根据新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指出新生心理健康始业教育是促成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有效措施,并对如何搞好新生心理健康始业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于大学新生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200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经过对结果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2.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交往问题、情绪困扰、神经衰弱症状、躯体症状。4.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家庭来源差异。4.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专业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5.各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太平衡的。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广泛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做好危机干预的初步筛查工作.方法:整群抽取2006级大学新生,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辅之以深度访谈进行深入了解.结果: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筛查率为9.57%,有自杀意向的比例是2.29%.对比研究发现,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略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对新生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某师院2001级1173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同时他们是否属于独生子女,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等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带有普遍性,不同对象有不同特点,应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症状自陈量表(SCL-90)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等测量21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FARS总分以及因子分在专业满意度、独生与否、性别、生源地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FARS与SCL-90、SCCS相关显著。进而得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有一定规律性,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 UPI)对本院一年级 1 70名新生进行测量 ,发现 :文理科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男女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相互独立 ;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相互独立。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 :文科大学新生比理科大学新生更具神经质倾向 ,心理适应性矛盾多  相似文献   

7.
采用SCL-90,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进行筛查,结果显示任一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的,占5.34%,对比研究发现,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对新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并进行多元干预,有利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适应教育在维护和促进高职新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新生而言,高校全方位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既直接关系到新生当前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大学生活的起点是适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适时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对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实际意义.本文针对高职新生的特点,就如何有效地进行适应教育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蔡婧 《文教资料》2010,(12):200-202
为了探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①大学生新生的总体适应性状况良好;②专业兴趣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③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依赖、抑郁、躯体化对适应性具有消极的影响。这表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依赖、抑郁、躯体化对适应性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湖南西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和各类社会压力的加剧,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面临各种适应难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湖南西部大学新生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原因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本研究通过调查湖南西部大学的典型代表吉首大学2008级和2009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探索适合湖南西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上海市5所辅读学校的1 0 0名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子女的行为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弱智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程度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力,家长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对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力较大。本文还探讨了弱智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出了几点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方面的责任与压力,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心理福利以定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援助与心理培训为主要内容,有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国家应从颁布法律、设置机构、划拨经费、配备人员、评估成效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心理福利机制,以维护高校教师的权益,健全国家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研究了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从社会、学校、个人的角度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直接影响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着研究生的家庭健全和社会稳定。结合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外在原因,进而提出了全面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心理调节、发挥导师和朋辈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心理健康一般性调查问卷对天津市四所小学343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小学教师在强迫、躯体化、抑郁和敌对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其工作的情境、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以及来自上级检查者、家长、学生、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作用有关。对此,应该从调整认知偏差、疏导不良情绪、健全应对机制等方面改善小学教师心理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少数民族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甘肃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三个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检测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影响甘肃少数民族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业、导师、经济能力和环境等.妨碍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两个原因是:心态、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研究生要克服自尊过度、心理封闭、情感内倾的心态,注意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良好心理和学术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黎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35-139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已走向了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但尚存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优化现有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应定位于心理自助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自助模式。更加注重和突出大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自助系统。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运用专业的心理自助方法,展开心理自助与助人,成为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主人,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各种压力增大,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各高校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纷纷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校园因素看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良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学业压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校园因素是影响高师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切实改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联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调节作用的认知状况,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体育锻炼融合的心理干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心理健康调节作用认知状况不同,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结合运动项目自身独特的心理调节作用给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