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习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与结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提出了应当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和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论证并设计了实现上述课程功能要求的体育课程结构,即包括宏观类型要素和内部内容要素,并突出体现社会化和生活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作用,社会技能涵义的理论分析来阐述高校体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社会技能的有效途径及理论与实践意义。旨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在促进大学生社会技能形成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从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及教育途径以及体育隐性课程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论述了体育隐性课程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关系,揭示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开设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广西大学部分学生和《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此课程在高校的开设背景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此课程的评价探讨,从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及科学的健身功能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来论证《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在高校开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祝平 《精武》2012,(7):14-15
通过详细分析论证,试图将目前社会上成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团体员工个性和能力培训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通过新的整合与发展,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以此来探索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的新途径。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法、调查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高校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现状,分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论述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能够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能够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团队意识和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育的十分新颖有效的手段。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拓展,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通过两者的合理融合,在保持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育活动的健心、益智等多元教育功能,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高校体育任务应是多元化,充分发挥体育多元的功能的作用,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了发展大学生的特长与个性,体育课程要多科化,提高学习效益;为顺应终身教育的理论与思潮,高校体育不仅应考虑学生在校的需求,也必须预见终身的需重,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高校体育必须把封闭式的格局变为开放式的;高校体育管理要做到科学化,从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全面完成高校体育任务。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日益完善,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等体育素质的诸多方面。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相结合,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基点,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育素质。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理论发展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个性培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如何深化体育教学与训练,以及管理改革;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等诸方面出发,重点论述与分析了高校体育改革与大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阵地,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较多弊端,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出发,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意志品质,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随着体育课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的形成,使得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直接决定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象:以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辽宁省15所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1)课程目标的更新变化新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增强体质”向“增进健康”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这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课程目标即规定了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开…  相似文献   

12.
运动休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高校体育现状及大学生业余生活特点,就运动休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运动休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与作用;高校如何创设和拓展运动休闲教育与实践课程;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等问题加以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几年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这种融合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体育形态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对学校体育的依赖性逐渐减小;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向社会有偿开放;社会体育的管理形态开始进入校园;高校体育教师扮演“双重”角色;社会体育场馆开始为大学生提供有组织或松散廉价、快捷的有偿服务;社会体育组织、各种俱乐部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身上;余暇体育成为大学生体育的一种新时尚;大学生体育信息大量来源于社会和宣传媒体;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愈见突出。为此,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作用,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社会背景下,在大课程观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已逐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等融为有机一体。这种既有动态开放性、选择自主性,又有发展协调性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论从优化课程要素,提高教学效率,还是实现体育多元教学功能上,不论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还是体育兴趣培养上,都具有积极而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权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100-100,102
就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识与评价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情况,探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紫婷 《冰雪运动》2017,(5):56-58,88
冰雪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文化具备多重的功能,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激发竞争精神、培育合作意识、塑造完美品格.冰雪体育文化赋予了冰雪运动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但冰雪体育文化对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影响却没有显性的体现.深入理解冰雪体育文化的功能就能充分挖掘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助推其教师资源建设、优化其课程结构建设、提升其社会功能建设,从而促进黑龙江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大春 《精武》2012,(8):5-6,53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开设冰雪体育课程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对冰雪体育课程的兴趣非常浓厚,这对黑龙江省开设冰雪体育课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经济条件、开设时间以及教育资源等诸多原因的制约,黑龙江省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冰雪体育课程,通过这项研究意在拓展在校大学生接受冰雪体育课程的领域,以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新要求。虽然在研究中发现黑龙江省高校开展冰雪体育课程仍然存在诸多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在黑龙江省开展冰雪体育课程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论过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五条对策:1.切实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3.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4.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5.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比较低;(2)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3)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氛围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社团大学生健康状况显著性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通过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社会支持与帮助,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中国计量学院2009级大学生体育隐性课程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