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晓 《体育世界》2010,(6):34-35
热应激是人体对环境(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集成)系统、全面的生理反应。热应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运动中的主要热应激问题是大脑,肌肉,和过度脱水及热应激对运动员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在高温高温环境下运动时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代谢平衡等,阐述了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体温过高、脱水、运输氧能力下降以及心理应激,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防治措施,为的是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极端环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在热环境下运动时,过度热应激会对运动机体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影响:脑工作能力下降,电解质、微量元素大量流失,血液中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心血管功能发生障碍,肌糖原利用率下降,脂质过氧化严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热休克蛋白HSP70合成改变以及不良情绪增多等。通过科学的补液和适当的热适应,可使机体保持体热和血容量的平衡,使机体保持较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环境,从运动中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探究不同热环境下如何科学设计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基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模型,利用5种模拟条件分别计算当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环境风速、服装覆盖率以及人体热舒适性5个因素发生改变时体育课运动强度的推荐值。结果显示: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推荐运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热环境因素是环境温度,其次是环境风速,环境相对湿度影响最小。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看,不同热环境下的推荐运动强度均满足义教新课标的要求,表明基于该视角能够较好地对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进行科学设计。基于不同热环境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强度设计通过影响学生的热应激程度、热环境相关的健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热负荷心理忍耐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普通大学生在高温环境中上体育课时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研究热环境对运动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以期为合理安排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提供参考。2.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30名健康普通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3.讨论与分析:本研究观察在热环境中运动时人体的反应,即在气候热应激在运动的双重影响下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反应。结果显示在热环境中运动心率升高快、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热应激症状。另外,对运动者心理测试的结果也表明,热环境对运动者来说作为引发心…  相似文献   

6.
热环境和运动应激对应激激素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应激激素对热和运动以及热环境和运动刺激时应激激素的变化,着重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针对热应激和大强度运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在热和适宜环境中重复运动可能积累效应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运动训练对热应激大鼠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运动和热应激对大鼠白介素2(IL-2)等免疫指标的影响,对大鼠进行为期6周的中等强度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末次施加热应激,测定大鼠外周血液白介素2(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1)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运动热应激组与热应激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运动热应激与常温急性运动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1)长时间运动热应激时机体免疫机能受到损伤程度明显增加;(2)在常温下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适当提高机体的耐热性,降低免疫抑制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氧耐力训练对运动热应激大鼠肾脏组织NO、NOS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进行为期6w的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末次施加热应激,测定大鼠肾脏组织NO、NOS、MDA和SOD含量或活性。结果:(1)运动加热应激使大鼠肾脏组织NO、NOS、iNOS和MDA显著高于安静组和急性运动组,SOD和SOD/MDA显著低于安静组和急性运动组;(2)训练安静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MDA均显著下降,NO、NOS均显著上升;(3)训练后运动热应激大鼠肾脏组织NO、NOS、iNOS、MDA显著下降,SOD显著上升。结论:(1)在热环境下运动,机体NO、NOS和自由基代谢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下降;(2)在常温下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练,可以适当提高机体的耐热性,降低运动热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凡启为  肖国强 《体育学刊》2005,12(5):123-126
热休克蛋白是一组结构高度保守的多肽,几乎所有生物体受到某种额外程度的应激时都有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因此又称为应激蛋白.热休克蛋白赋予细胞或生物体从各种应激中恢复的能力和保护他们免遭这些应激因素的伤害.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热耐受能力.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种分子伴侣,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热休克蛋白在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运动也能诱导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并与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表现出肌纤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正>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功能以及呼吸循环等系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湿热环境中运动训练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受阻,体温极易升高。体温过高会影响运动能力,使人烦躁、疲劳、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发生中暑、热痉挛等热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一、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1.水和电解质。在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机体的水盐代谢加强。汗液为低渗液,固体成分占0.3%~0.8%,主要为钠盐,还  相似文献   

11.
现有理论认为热环境对耐力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如果皮肤温度高出环境温度,散热就会减少,热量就会堆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在炎热的夏季举行,届时运动员有可能要冒着超过30℃的高温参加比赛。另外,如何给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运动员降温以提高运动水平,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今出现了穿着降温背心,预冷降温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本实验就是比较热身和降温两种赛前准备方式,对热环境下耐力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热环境下运动中的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环境中运动导致循环、体温调节和代谢功能的改变。体温过高是热环境中运动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采取一定的策略减弱热环境运动时中心体温的升高可以提高运动能力。这包括热习服、液体摄入和运动前降温。  相似文献   

13.
运动技能的外显认知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分心情况下运动技能的表现与发挥容易受到干扰,通过外显认知所获得的运动技能在紧张、压 力情景下成绩表现有较大的波动性。为考察运动技能的内隐认知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试验等方法,以序列反应时为试验主任 务,以视觉干扰(记忆7位数字串)为第2任务,将8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外显单任务、外显双任务、内隐单任务与内隐双任务的练习,在 低、高应激状态下分别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内隐双任务组能自动获取复杂技能中所有隐含的潜在规则,内隐认知不受(至少 少受)分心的影响;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练习策略所获运动技能在不同应激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也不同,与低应激条件下的学习效果相比,高应激条件 下单任务内隐组和双任务外显组反应时上升不显著,而外显单任务组反应时显著上升,内隐双任务组反应时显著下降。由此可见,内隐认知在分心 条件下同样能获得运动技能,具有抗干扰性特征;内隐认知所获运动技能在紧张、压力条件下成绩发挥稳定,具有抗应激性特征。研究启示人们,在 运动技能训练中增加内隐成分与分心练习不仅不影响运动技能的获得,而且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增强抗压能力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简称APSC)”,对2008年参加体育高考的湖南省336名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①体育高考女生应激总分和五个应激源得分均值均高于男生;体育高考中最常出现的应激源是运动受伤、比赛失利、场地器械不适应、恶劣的气候以及来自于家长和教练的压力等;②男生运动成绩明显好于女生,原因是女生应激水平较高,而且男女生在面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③武术考生的应激水平最高,其他专项的考生的应激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④体操、健美操的考生的运动成绩最好;武术考生的运动成绩最差;其他专项的运动成绩均值之间比较接近,无显著性差异;⑤体育高考生运动成绩不仅与应激水平有关,还与认知评价、应对策略、临场经验及专项特点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不同湿度条件下一次急性大强度运动对机体应激程度的影响;方法:20名来自不同专项的(平均年龄21.7±1.13岁,平均训练年限3.9±0.87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暴露组和运动组,分别在33℃,相对湿度20%、40%、60%、80%环境下进行高温暴露和进行急性大强度力竭性运动.用ELISA法测定运动前、后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皮质醇(cortisol)的浓度;结果:运动后血清PRL相对湿度60%组明显高于相对湿度20%组(P<0.01),运动后血清cortisol相对湿度80%组明显高于相对湿度20%组(P<0.01),运动后血清PRL、GH和cortisol均显著性升高.暴露组除相对温度80%组暴露后血清cortisol明显低于暴露前,其他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PRL是高温环境下运动对机体刺激较为敏感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机体热应激程度的大小,血清PRL与体温呈非常显著性相关.在高温环境下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运动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呈增加趋势,相对高温环境下,不同湿度条件运动对机体的应激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力竭运动应激后对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钾离子通道表达以及对细胞调节性容积减少(regulatory volume decrease,RVD)的影响,探讨力竭运动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复制小鼠力竭模型后从外周血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测定其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揭示力竭运动应激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Kv1.3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细胞成像系统测定T淋巴细胞在低渗透压时细胞容积的变化.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应激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受抑制(P<0.05),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Kv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力竭运动应激会影响RVD的调节能力.结果说明,力竭运动应激导致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Kv 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RVD调节能力下降,提示力竭运动应激条件下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与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引起内质网内稳态失衡,发生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措施,以维持细胞稳态功能.受热刺激后,机体产生相应的热休克反应,诱导细胞合成应激的热休克蛋白,并提高细胞的抗损伤能力;运动也能刺激内质网发生应激反应,产生热休克蛋白,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冬季训练是运动员整个训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冬训期间的训练效果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冬季训练期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自然温度较低,一些露天训练项目(自行车、划船等)的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面临低温环境及大运动量训练两大问题。这时运动员的机体处于环境和代谢的双重应激。由于应激所致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紧张反应,使运动员体内的环境稳定性发生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代谢及营养需求的改变,所以,  相似文献   

19.
运动不同阶段中医辩证论治提高运动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鼠游泳试验,在训练四周后紧接成绩测试的过程中,采取先益气养阴后益气温阳序贯的方法调节机体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并比较序贯法和单纯益气养阴法对小鼠运动应激能力和体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提示:二种方法均能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序贯法提高运动应激能力的作用超过益气养阴法,而益气养阴法促进体能恢复的作用优于序贯法。  相似文献   

20.
应激紧张状态下某些认知机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假设人在一般安静状态下的认知或信息加工能力,在应激状态会被干扰、破坏和抑制。应激对运动员操作水平的影响,是通过作用于人的认知机能实现的。研究以少体校运动员参加高一级体校招生考试的测验为应激情境,比较练习条件下和测验条件下被试几项认知机能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被试测验成绩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变化,即与练习成绩对照,测验成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变化方向。反映应激对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