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1月,我还不到30岁,在新华社新疆分社当记者.一天,分社突然通知我,说中国第一支女子登山队将在当年攀登海拔7595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公格尔九别峰,如登顶成功,中国女子登山队将创造世界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让我担负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2.
谢磊 《中国广播》2004,(3):43-45
8月12号,北京大学登山队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五名担负冲顶任务的队员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3.
谢磊 《中国广播》2004,(4):43-45
8月12号,北京大学登山队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五名担负冲顶任务的队员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并展示了《长江日报》特制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旗帜. 恰逢这一天,在湖北考察的温家宝总理回到地大母校,他祝贺地大登山队登顶成功,并称赞他们不畏艰苦和挫折的精神. 在地大登山队从武汉出发到登顶珠峰的整整2个月时间里,《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全程跟随,详细记录,开设登珠峰专版专栏,持续报道,引发全国多家媒体关注. 这是"武汉精神"一次精彩的张扬,也是一次精彩的"武汉精神"践行活动.  相似文献   

5.
今年五月二日,我国登山队征服了世界上最后一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希夏邦马峰。至此,我国登山队继征服珠穆朗玛峰之后,在世界登山史上又写下了一页光辉的篇章。我作为一个随登山队采访的摄影记者,在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里,和登山队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同行军,和他们一起度过紧张的准备阶段,一起攀登雪山冰峰,一起分享了胜利的喜悦。这是不平凡的六个月,它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  相似文献   

6.
丰碑的建造     
在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里有几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由于时间已久,照片已经泛黄,但它带给人的震撼依然强烈.让我们循着这些老照片定格的瞬间,探寻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启示. 一、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 第一张照片是定格在特定历史瞬间的照片.照片中人物喜悦、兴奋地心情透过他们每一个人的眉梢、嘴角尽情流露,这些满怀着胜利与喜悦之情的人们把归来的英雄高高抬起,显得那样忘情而高亢.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登山队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实现了登顶、会师、跨越的预定目标,我有幸采访了这一世界登山史上的壮举。 5日,中日尼三国登山队员按计划从北南两侧突击攀登顶峰,记者们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迎接这壮观的时刻。大家一会儿看电视转播;一会儿又守在无线电台报话机旁等待最新消息;有时拿起照像机抢拍这难忘的历史瞬间……。队员们登顶成功的消息传到大本营,人们都欢呼起来,记者们也不例外。我顾不得吃饭、喝水,赶写了一条消息《中日尼登山队实现跨越珠峰的伟大壮举》和特写《向顶峰冲刺》,于当天下午从大本营发回北京。这一天,我在珠峰脚下海拔5000多米的登山大本营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  相似文献   

8.
杨静 《新闻世界》2004,(11):15-17
今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安徽省首次组织登山队前往青海省挑战海拔6178米的玉珠雪峰,7名队员历经磨难.于10月6日成功登顶,安徽商报女记杨静作为安徽省内第一名攀登雪山的媒体工作.亲历此行.用大量的字和图片.记录了发生在6178米的玉珠雪山上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故事……  相似文献   

9.
过去几年里,本刊陆续发表了多幅兰州黄河铁桥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从不同角度复现了当年兰州黄河铁桥的原物原貌,十分珍贵和难得.由于在当时条件下,许多老照片都足外围人所拍,这就使得老照片收集难,保存少.由于数量少,给人们的感觉翻来覆去就是这些老照片.  相似文献   

10.
天空奇蓝,也许只有西域山区的天空,才会蓝得如此深邃和惊心动魄。高大的雪山威武壮丽,雪莲迎着灼热的阳光从石缝中顽强地伸出笑靥。尽管我背着沉重的行包,穿着不合脚的军用鞋,脚在里面荡来荡去,溃烂的水泡一步步刺痛我,但我的内心仍然感受到一种奇异的震慑。 触摸博峰 走过了艰辛和痛苦,回忆变得如此清澄和美丽。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这是一次艰难的旅行。 在随’98攀登博格达登山队出发之前,我没有料到竟如此艰辛。事隔多日回想起来,我仍然惊讶于人的生命力之顽强。 这支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此行的目的,是打  相似文献   

11.
走了味的「老照片」姚连学“老照片”时髦起来了。不少报纸纷纷设置“老照片”栏目,刊登一幅老照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甚至整版刊出老照片。一些期刊不甘示弱,不但在内页上将长篇通讯与老照片一起刊发,而且老照片上了封二、封三、封底直至上了封面。老照片出书也一下...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揭示老照片误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引起老照片文献相关工作单位的注意.提出图书馆在老照片文献工作中应重视考证工作,并总结老照片考证工作的具体方法,如:史料考证,对比参照,实地考证,咨询亲历者,访问互联网等,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建 《新闻界》2001,(5):40-41
2001年8月2日下午2点至3点,“2001年中国慕士塔格登山队”A组6名队员成功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我作为唯一的记者队员也在其中。这是我记者生涯以来攀登的第5座雪山,也是我攀登的最高纪录。对于我来说,登山是我的爱好,高度是我的追求,但并不是唯一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采访比登山更重要,鱼和熊掌兼得,我为此付出了比其它登山队员更多的体力和毅力。(一)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坐落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是帕米尔高原西昆仑山脉西段著名的高峰,“慕士塔格阿塔”在当地语中即是“…  相似文献   

14.
老照片档案的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基层档案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使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对老照片档案进行抢救及修复.  相似文献   

15.
雨飞 《北京档案》2005,(3):16-17
2月11日至24日,"百年老照片精品回顾展"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建筑展览馆隆重展出,共有来自全国1000多家档案馆的5000幅珍贵老照片在展览中亮相,吸引了近2.4万名观众前去参观.此次展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由中国档案报社和爱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合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老照片如此大规模、成系统地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6.
老照片修复如新,老人家热泪盈眶.2012年9月5日,北京市档案馆举办了以"弘扬档案文化 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的第四届档案馆日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公众,这次活动中设立了为公众修复老照片的项目.  相似文献   

17.
本组老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嘉兴这个浙北重镇,上世纪50、60年代发生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老照片中叙述的故事虽然已成往昔,但它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老照片作为特种文献,使人直接感悟活生生的人物面貌和有形的场景,帮助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许多人希望借助陈旧的老照片,穿越时间隧道去感受和触摸那曾经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周长年 《新闻记者》2001,(12):71-72
1975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 ,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穆朗玛峰 ,取得了9名男女运动员同时登上珠峰顶峰的好成绩。我同新华社的另一名文字记者随队进行了采访报道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5000米以上的特高海拔地区 ,生活和工作了八十多个日日夜夜。这段26年前的不平常经历 ,至今记忆犹新。立下生死文字进山前 ,登山队的同志向我们这些未经任何适应性和体能训练的记者如实介绍了上山后将面临的严酷 :高山缺氧 ,对心脏、大脑以至全身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的人还可能有后遗症。天很冷 ,极易发生冻伤 ,而且很难治愈。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1日,历时3个月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2003中国搜狐登山队”回到了北京。今年5月21日,中国搜狐登山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珠峰并将五星红旗与搜狐登山队的队旗插在世界最高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的移动通信也实现了通信史上的“零”的突破。在世界屋脊上实现了移动信号的覆盖,真正体现了中国商业登山与移动通信技术最新成果的紧密结合。预示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完全有能力站在世界最高点、最前沿。5月22日下午15时,在和同在B组的王石与刘健一起登顶成功,并保证队员安全下撤后,搜狐登山队队长罗申站在珠峰8848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