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①。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徽州经商者愈来愈多,到明朝中期,徽州人已经是“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②了。从商是明清徽州人的安...  相似文献   

2.
徽州楹联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反映着明清时期徽州的文化审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及价值追求。本文从徽州楹联的具体实例入手,主要对徽州楹联的文化审美、思想精神、实际效用三重价值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梳理、提炼,并提出徽州楹联价值传承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的“文本意义”与“实践价值”历来相去甚远 ,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大一统”色彩 ,遮蔽了不同地理历史条件下生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徽州地域法律文化对解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标本价值。本文以记载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潘余两姓的一桩官司文书———《不平鸣稿》为中心 ,辑录了该稿所收文书 ,描述了两姓之间“六年三讼”的大体历程 ,详述了纠纷的缘起和最终解决之道及其双方所体现的诉讼意识 ,并认为 :在明末徽州民间纠纷的解决过程中 ,民间权威人物的影响已经远不如明初 ,乡民之间的互让互谅往往导致纠纷的最终解决 ,并据此对学界关于明清徽州人擅讼、健讼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牌坊     
皖南腹地古徽州自唐宋以来相继建造了300余座牌坊,虽经千百年沧桑岁月的风雨剥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186座,被世人誉为“中国牌坊大观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为古徽州的府治所在地,自然是牌坊大观园中的精华园。该县不仅在牌坊数量上占古徽州的2/3,而且特色各异。  相似文献   

5.
清末徽州赌博陋俗盛行,徽州知府刘汝骥的《陶甓公牍》一书中记载了大量徽州社会的赌博现象。其在新政过程中对于赌博陋俗颁布了众多禁令,却屡禁不止。随着清末徽州社会经济的衰落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不生产者"滋生,外地客民与境内的地痞无赖、衙役之间相互勾结,造成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助长了赌博陋俗的扩散。本文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了徽州禁赌失败原因并得出结论:清末社会治理体系发展不成熟。探讨的结果有利于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对新时代社会风俗的改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华留学生宣传徽州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从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浸染、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增加留学生徽州文化体验和不断创新徽州文化的宣传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来华留学生中宣传徽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马海群 《职业圈》2014,(19):96-97
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党组织最基本的单元,党支部书记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单元的“灵魂”,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大小,与“灵魂”息息相关。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书记可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发挥模范作用,领好路带好头。  相似文献   

8.
马年岁末,合肥的街头再一次被一个不同凡响的 “女人”占尽了风光——《徽州女人》。天格外不好,连绵不断的凄风冷雨几乎要逼退大家出门的食头。然而,《徽州女人》的重新到来却再次勾起了许多人刘“她”的想念。这想念的结果是一场又一场的票房痛快快地被团体订了去,或零散售了出去。等到一些有面子的、有位子的或熟识的人回过神来,再找韩再芬或相关的人要票时,得到的却是为难而又无奈的回答:“真的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这与商人妇给予徽商以莫大的支持不无关系,本文将着重列举商人妇在充当人母、人妻、人妾等部分社会角色时对徽商及整个徽州社会的作用,而发达后的徽商及整个徽州社会回报给她们的最高“荣誉”莫过于贞节牌坊,为了获得这份殊荣,商人妇只能更加束缚于封建纲常礼教。 一、母亲——教子 常言道:“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换句话说,在女子独处的时候,可能弱不禁风,然而在她为母的时候,可能发挥  相似文献   

10.
徽商与徽州文化秦效成历史表明,在徽州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辉煌里程:程朱理学的前导性开拓;徽商推动的“全方位”挺进;江戴皖派朴学的新高度跨越。而徽商属于经济范畴,体现的是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含蕴益丰,借鉴性更大,因之也就更值得探讨。众所周知,明中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城市所辖黄山风景区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在199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荣誉奖提名。作为一座旅游城市,黄山除了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外,它还是一个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城市,孕育了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徽派建筑等为代表的徽州文化体系和众多的历代名人。徽州文化已成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看《徽州女人》,徽州女人已经 不是徽州女人,这个女人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传统美德的化身。《徽州女人》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一九九八年,从剧中女人的男人为了逃婚剪下辫子留给女人的细节和男人三十五年后落泊归来的场景看,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段。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那个时段中国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战场,只有徽州一些偏僻而闭塞的山村还相对地保持着古老的平静,这个山村的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女人知道的就更少。她只晓得守着未曾见过面的男人的一条长辫子,一守就守了三十五年。  相似文献   

13.
方静 《文化交流》2006,(3):84-87
徽菜源远流长,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朴素实惠,地方特色浓郁,有很高的文化品位。2005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经过专家组考察论证,将徽州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绩溪定为“中国徽菜之乡”,因而使得这个处于吴头楚尾、自古“邑小士多”的人杰宝地和黄山脚下山清水秀的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率滨吟社录》《新安名族志》等资料入手 ,对明代徽州的民间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明代徽州民间社会有着一个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 ,除了个体化的创作外 ,他们还因为宗族血缘关系以群体化的方式活动 ;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视野阔大 ,但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却很丰富。徽州民间诗人的活跃反映了文学史发展越来越多层面、多线条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相关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徽州民众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及行为选择的统计分析,总结思考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进而提出地方政府积极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环境,大众媒体正确引导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环境,学校教育充分发力构建徽州民众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门文元,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团长、国家 一级编导。在长达50多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曾创作了百余部舞蹈作品,其中获世纪经典奖一部,文华大奖2部,文华新剧目奖6部,“五个一工程奖”4部,解放军文艺大奖3部。代表作有:舞蹈《金山战鼓》,系列舞蹈《月牙五更》,婚俗系列舞蹈《土里巴人》,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和舞剧《阿炳》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说:“门文元是我国90年代最重要的舞剧编导,在中国当代舞剧50年的历程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是绕不开的四大名家。”最近,门文元“舞”梦到徽州,应邀出任微州风情系列舞蹈《无梦到徽州》的总编导,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位享誉全国的舞蹈艺术大家的舞蹈世界,倾听他的“将舞蹈进行到底”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生在安徽,我至今没有到过徽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徽州对于我就像未来对于我一样,充满了许多不可或知的地方,很能引起我的梦,我的遐想。但是,没有去过徽州并不妨碍我了解徽州,尽管这种了解都是理性的,而且近乎梦中的。不过,我与徽州的这一距离,让我更能理智而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读她,看她,美她,丑她,或者带着有些批判的眼光来要求她。手头上又来了一本关于徽州的书。现在很精致的那种格式。确实很美。由外而内,由内而外,视觉上很是愉悦。在我的意念中,徽州,你怎么打扮她都不过分,怎么妆点她都不过分。然而平淡,也许只有平淡才更能凸显其端庄、妩媚和俏丽。过于讲究扮靓似乎只能让徽州沾上世俗的尘味。所以,这部名叫《文化徽州》的书脱俗得很,不用哗众取宠的装帧,全是又字与摄影的揉和,平实,厚重,而又不失大气。整版整版的图片丰盈了文字之外的意象。就像一边品茶时,一边听着轻音乐一样,那味儿似乎跟着旋律在动,随着音符在飞。  相似文献   

18.
《职业圈》2006,(2)
物理教学事件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单元。以物理教学事件为基本单元,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任务分析和过程分析,可以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动”、“静”两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昊 《中国文化研究》2007,6(2):183-190
诸宫调与其它叙事文体间虽有着渊源和“渗透”关系,但它是一种“以唱为主”的表演性的叙事文体;诸宫调既“以唱为主”,则韵、散(唱与说)相间只是其文体的“外部形式”特征,而“音乐体制”才是决定文体特征的“内在规范”,故诸宫调音乐体制的发展建构即是其文体本质的凝定过程;以诸宫调为“非独立文体”,其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徽州民居生成的哲学原点和文化表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方根精神和中道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影响了徽州民居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哲学原点,使之与其它地区民居具有同一性;而盛行于徽州的理学思想、宗法制度和风水学说,则是徽州民居生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表象,使徽州民居的物质空间形态具有了特异性,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