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和废名是20世纪前期致力“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特定地域的人情风俗风景画。由于两人的美学追求不同,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其作品表现出的主观情感迥然不同。本文试图从物境和情感两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两人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废名、沈从文、萧红,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他们的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故事情节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小说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抒情性,追求"小说的情调"和"小说的意境";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三是五四时期追求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沈从文、废名、萧红,他们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故事情节明显弱化。本文试通过鲁迅等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分析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这种小说散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化小说三家.废名小说哲学意味浓厚,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本文将从三位作家风格上的相似性,简述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化小说即用诗和散文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或散文诗式小说。它体现了小说与诗歌、散文的相互渗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废名、老舍等都写过一些意味隽永、优美动人的诗化小说,他们并不是编织故事的能手,却无一例外地是抒情的高手。建国初期,诗化小说也曾繁荣一时,孙犁、刘绍棠、茹志鹃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诗化小说作家,创作了好些胜炙人口的诗化小说。但50年代后期起,在写英雄主义和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把表现人性作为创作中心,把审美的思想当作完善人性、弥合人性的手段,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恰恰是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军。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揭示作者坚持表现人性美,讴歌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生活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废名诗化小说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行品析,认为废名采用了两种方法在诗化小说中营造深远的意境。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意境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以实体的描述为满足,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小说意境的生命内涵创造。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追求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像鲁迅、沈从文的一些小说就是中国现代意境小说的开源之作。对这些作品的教学我们只有了解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才能真正把握住它的内涵,达到好的阅读与教学效果。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庄禅文化的严重影响 ,决定了废名小说创作的文化选择。废名的小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独得的中国“田园风景” ,其对宇宙人生自然生命的探秘体悟 ,表现了对庄禅理想世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废名小说《桥》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小说创作 ,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讲究意味深长的意境。其长篇小说《桥》着力于层次纷繁而又融为一体的意境营造 ;以文为画 ,在画面中传达如诗如歌的境界 ;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蕴藉的“虚境”美 ,对现代早期诗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废名和沈从文,创作思想相近,作品追求自然的景美情美人性美,追求健康、优美、和谐的人生方式,渐近自然。文中对《竹林的故事》、《阿黑小史》展开比较阅读,从清悠而哀怨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这个表层结构谈起,深入思考了作品的潜在结构指向,描绘出两种人生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废名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诗化的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废名自己说他的小说写法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所以他小说的抒情色彩浓厚,诗化的意境随处可见.正如严家炎所说:“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相似文献   

19.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早年译介的日本狂言,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沈从文早期戏剧和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而周作人对沈从文最大的影响是其性心理学思想,它直接促成了沈从文自然人性观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