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海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引发各方关注。南海问题并非自古就有,该问题的出现和升温背景复杂。南海争端涵盖了岛礁主权、资源开发、海上航行等多个层面,又因美国、东盟及区域内外其他大国的积极介入而具有复杂性和体系性。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是一贯的,也为推动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做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海域制造摩擦,挑衅中国主权,使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面对南海日益紧张地区形势,研究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南海问题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尽管海峡两岸采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却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在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的背景下,推动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符合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3.
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地质勘察表明南海地区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之南海战略通道的重要性,周边国家不顾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出于各种动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目前,南海地区局势严峻,未来南海问题解决存在不确定性。处理南海问题,中国需要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战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南海问题,直到南海拥有丰富石油储藏的报告发表后,才出现南海争议.南海争议的实质是争夺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南海政策始终寓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之中,并把“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基本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5.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海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近年来,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图谋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以便从中渔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存在多维度考量。面对南海的复杂局势,中国应采取切实有效并且稳妥的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南海问题近年来因为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岛礁和资源的不断侵占愈演愈烈,本文试通过认知理论的视角分析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发现改变了周边国家对南海的认识,因为经济利益、国防安全、国家尊严等方面使人们在认识上很难达成共识,让南海问题日益复杂,而最终也需要各方的互信为解决南海问题奠定共同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分化重构阶段,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各种危机可能。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亟须彻底转变价值观念、深入开展危机应对教育和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研究,全面构筑危机应对“软”平台,同时还要强化法制建设,规范管理机制,拓展信息系统,综合社会力量和深化国际合作,立体打造危机应对“硬”平台;以有效应对、处理各种危机。  相似文献   

8.
2010年南海争端又以新的表现方式再次凸显出来,其复杂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导致此次南海争端风云再起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国际体系、国际制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中国与相关国家在互动中相互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明示南海为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不断加大"重返东南亚"步伐及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推动。只有在正确理解南海争端风云再起原因的基础上,中国才能以理性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并做长远的战略准备。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并最终向两极格局整合的时期.东亚格局也发生变化,此时在中国角逐最为激烈的是英国和俄国,这段时期英俄在华矛盾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开放的殖民主义政策与封闭的殖民主义政策之间的矛盾.以1898年的旅顺口危机为界,之前英基本上支持俄在华活动,之后采取种种措施予以限制,到满洲危机时双方矛盾达到高潮.英俄矛盾变化及英日同盟的建立对东亚国际格局最直接的影响是日本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南海问题正在从周边国家海洋经济利益争夺问题,演变成为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问题,其背后反映出美国遏制中国的霸权企图。今日的南海问题,使得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应充分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已经出现的新特征,丰富解决南海问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海权问题逐渐引起国民的重视,其对开放型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观察制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汲取必要的教训与有益的教益,当今中国海权问题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转变传统陆权观念,塑造海权思想。根据现实需要,中国海权战略可做适当的调整,而调整的关键在于:建设强大的远洋海上军事力量、使海外贸易与海上军事力量形成良性互哺、海权问题应着眼解决台海问题但更应着眼于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2.
南海问题中的越南因素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越南介入南海问题的回溯与越南在南海地区与相关国家争端的现状两个方面入手对南海问题中的越南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指出越南介入南海问题的不利影响,从而得出了越南作为南海问题的重要当事国对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无裨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双方在经济贸易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产生一系列放大效应。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后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丰收与风险同在。障碍与风险在于:南海问题可能成为合作发展的定时炸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交通设施物流体系亟待完善提高;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期望值过高;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内功不足等。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台湾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停战后围绕问题的初次交锋。在这次危机中,中美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是为了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在全世界面前突出台湾问题,表明中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立场;而美国政府给自己的脖颈上套绞索,则是其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政策的必然;作为这场危机的结局而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成为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另一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中国在南海的岛屿海域主权、经济权益和国际法地位,受到法、日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和侵犯,且愈演愈烈,部分岛屿一度曾被吞并。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统辖,大体可分为三期一续。即:一、承续前清朝(1911—1939年);二、日踞期(1939—1945年);三、国府收复期(1945—1950年);四、台湾当局恢复余续(1950年至今)。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海岛、海洋、海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陆费逵在经营中华书局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在危机面前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关策略,使中华书局得以成为近代出版业的重镇。在应对"民六危机"的过程中,陆费逵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应对措施,并利用人格力量重塑公众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陆费逵的危机公关策略是中国公关业的历史财富,值得进行充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法》正在制定中,粮食危机问题逐渐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危机可区分为粮食供给危机、质量危机、价格危机。从粮食供给危机的角度看,我国《粮食法》应当从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当期应急机制的完善、后期处理机制的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的改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急措施设计,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南海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中国的南海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得以正式确立,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了海洋立法和海洋硬实力的建设,并且在双边基础上与南海争端各方展开了积极的多边协商。根据冷战后南海地缘政治环境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南海政策的新变化,并展望了未来中国南海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南海问题频发,有关南海断续线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仍未对南海断续线的含义作出明确界定。该文通过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和法理,阐述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以期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