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试图找出影响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因素,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引入新闻编辑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微信传播力指数(WCI) ”为标准,将排名前50%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和后50%的微信公众号分为A、B两组,对A、B两组的微信文章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等,分析了72个学术期刊公众号中的1222篇文章。【结果】 发现传播效果好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时使用了更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更重视内容的筛选和修饰。【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加快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学术期刊应更加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传播策略,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借鉴。【方法】 以微信传播指数为标准,从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400种CSSCI来源期刊和694种CSCD来源期刊中,筛选出104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总结其建设步骤与内容生产策略。【结果】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开通、维护和提升期对应着不同的建设目标,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了学术文章的高级搬运工、科普知识的传播者、行业资讯的传声筒和综合内容的集成体4种传播策略。【结论】 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是不断积累与修正的过程,学术期刊应在明确公众号定位和目标用户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传播策略,逐步提升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完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提升服务效果。【方法】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调查情况,总结和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结果】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命名未能体现期刊品牌、使用偏重科技类期刊、功能与结构参次不齐、信息服务未多样化、内容受制于传统纸版期刊。【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在体现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提升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努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内容的建设现状,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7—2018)》(武大版)中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为样本,统计获取其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文章和目次的内容建设状况,调研时间截至2017年3月1日。【结果】 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中有182种期刊共计开通微信公众号179个,约80%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于2014年11月之后。其中,136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目次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4大类;144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文章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7大类,推送量约占总推送量的35%。【结论】 从2014年11月起,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应用开始受到大量权威学术期刊关注;与期刊文章和目次相关的内容建设已成为权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期刊文章相关内容的呈现上,长篇幅的内容呈现方式具有更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地学类核心期刊的发展需求,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微信公众平台在刊载文章发布、文章阅读体验、特色消息发布方面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多数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按时将当期文章目次及摘要等基本信息快速推送给读者,为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推出专题文章、高被引文章、与期刊专业特色相符的科技消息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内容;3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没有发布任何内容,形同虚设。4种期刊实现了摘要式浅阅读与全文深阅读的顺利过渡;18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体验度较低。13种期刊发布了出版计划、写作技巧、学术发展动态等专业特色消息,但多数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只是进行简单维护,较少推送信息。【结论】 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仍处在搭建与简单应用的初级层次,在办刊模式转变、多期刊协同、平台宣传力度等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运营现状,探究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更多医学期刊发展微信视频号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网络搜索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期刊名称进行检索,获取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的情况、信息资料、运营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策略。【结果】 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存在开通率低、信息资料不完善、运营意识不强、推送规划不够、平台活跃度不高、渠道引流不足等问题。【结论】 医学期刊在微信视频号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充分发挥新型视频媒介优势及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投身微信视频号,重视平台建设,提高运营意识,构建推送体系,并注重用户互动性及多渠道引流,提升微信视频号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从微信社群促进编委交流、公众号传播编委观点以及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发展这3个角度介绍微信平台在期刊品牌建构和影响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药学进展》通过微信社群和公众号的运营,强化编委与期刊之间的关联,打造精品内容,服务行业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论】 强化编委队伍建设和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是学术期刊构建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有效举措,学术期刊应增强服务和策划意识,并利用微信平台在互动性和传播效率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编委参与办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CSSCI来源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现状,为科技期刊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参考。【方法】以533种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为样本,采用普查法获取其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及运营状况,调研截止到2016年1月15日。【结果】164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率仅有30.77%;出现一些亮点,如多种媒介联通互动,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分层、分类推送消息等;整体运营现状不佳,存在数字化思维淡泊、运营思维缺乏、用户服务意识匮乏等问题。【结论】学术期刊要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对此,全面树立用户观念,加快平台与多种新媒体融合,以期刊为基础、聚焦内容、凸显办刊特征,加大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农业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与测量方法。【方法】 以《长江蔬菜》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从用户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因素的实际影响效果,并且测量了影响因素。【结果】 体验需求、服务需求和推送内容是影响农业科普期刊微信用户黏性的主要因素,信息需求、激励措施和关系成本次之,注册信息、满意水平、时间成本对用户黏性的影响不大。【结论】 在微信用户管理中,一定要牢牢抓住推送内容、用户体验和用户服务三个关键要素。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舒适的体验感动人,便捷的服务留住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理资源中文学术期刊宣传推广策略,以促进中文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方法】以27种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中文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获取信息,分析这些期刊对当前主流融媒体平台(官网、微信平台、期刊App、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的应用情况。【结果】有20种期刊在官网提供Rich HTML,为期刊进行多维度宣传推广提供理想的数据基础,但大部分期刊官网依旧是纸刊的电子化,缺乏更多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内容。24种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3种期刊借用集群平台发布消息,微信推送内容大体类似,缺乏对内容的深度加工和二次拓展。少数期刊发布短视频(5种)和开展直播(7种)。短视频主要是文章分享、会议直播、期刊宣传等内容,内容的二次开发和扩展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直播更多是期刊作为协办单位的会议直播,期刊自主策划和具有特色的内容较为缺乏。总体上,27种期刊虽然都开展不同程度的融媒体宣传推广,但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期刊仍在少数。【结论】地理资源学术期刊融媒体宣传推广任重道远。需要重视官网作为主阵地的融媒体建设,选择合适的辅助渠道进行多矩阵布局,并结合用户需求专注做好内容,此外,还需制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因素内各水平对微信传播的差异性,以期指导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良性运作。【方法】采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大样本定量分析。【结果】微信内容的发布时间、发布次序、发布类型均对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且影响因素内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发布时间上夜晚发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最显著;发布位置越靠后传播效果越差;新媒体编辑形式发布的原创内容传播效果最好,其次是转载内容。【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在发布内容时应关注发布时机、发布位置及文章发布类型。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适宜应用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采用适宜形式,以促进传播效果最大化。 【方法】 以农业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案例,基于后台统计数据,分析平台用户关注和图文阅读情况。 【结果】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类、学报自身宣传类消息的图文转化率较高,根据论文内容所撰写的新闻通讯类消息以综合、土地和争鸣栏目的图文转化率较高;图文阅读渠道按阅读次数比例排序是:会话>朋友圈>其他>好友转发>历史消息。 【结论】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较适宜的传播形式与措施主要有:将专业性强的学术内容以科普文章的形式传播;采用多图文发布形式;发布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类消息,以及具有创新性、针对当前研究热点的科技消息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为其改进运营策略、提升传播力提供建议。【方法】以《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入选期刊为例,从环境、技巧、内容、互动4个层面出发,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其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fsQCA方法探索其呈现良好传播效果的驱动机制。【结果】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内容和互动因素产生核心影响,环境和技巧因素产生边缘影响。科普期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存在环境优先型、策略导向型、综合驱动型3种驱动机制。【结论】为提升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应当发挥环境优势,优化平台建设;树立营销观念,完善发布策略;坚持知识引领,创新内容输出;维护用户关系,注重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提出运营策略,以提高服务效果。【方法】基于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调查情况,总结和分析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结果】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存在未受重视、功能结构建设不完善、与读者交流几乎为零且推送量少、推送频率低、内容可读性不强等问题。【结论】提出了一系列运营策略,包括差异化微信运营模式,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完善平台建设和突出内容优势,加强与读者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纸刊内容的限制,促使传统编校转型等六个方面的建议,旨在为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煤炭类科技期刊集团化管理模式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煤炭类科技期刊群管理模式与路径。【方法】 针对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所属20种期刊单刊运作模式存在的专业性强、期刊影响力小的弊端,通过集团化管理,在“集中管理、原位运营、名刊直管”运营思路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期刊群在质量管理、采编平台建设、集群网站建设、微信平台建设、期刊品牌打造、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方法。【结果】 期刊集群化完善期刊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中国煤炭期刊网数字出版与服务平台,开通“煤传媒”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统一期刊论文采编平台。【结论】 期刊集群化发展对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群,实现煤炭类科技期刊的集体繁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17.
商丽丽  王涛 《情报科学》2019,37(8):132-138
【目的/意义】旨在自动分析用户对微信健康信息的关注度。【方法/过程】构建了微信健康信息关注度分析 模型,以丁香医生、丁香家庭健康和脉脉养生公众号推送的健康信息作为数据来源,识别微信健康信息的类别和主 题分布,基于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分析来评估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结果/结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健康信息 主要有12类;通过分析用户对微信健康信息关注度发现,健康风险、饮食、药物、身体活动和癌症主题受关注程度较 高;用户对各主题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供应分布并不一致。本研究提出的用户关注度自动 分析模型具备可以移植性,是对传统关注度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加速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进程,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竞争力。【方法】 通过调研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困境和国内外期刊增强出版研究现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利用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论文检索平台的搭建、单篇论文增强出版、基于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的作者信息增强出版、整体期刊的增强出版、搭建读者与作者沟通平台等。【结论】 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增强出版的方法切实可行,操作简单,是目前学术期刊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深化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优化其传播结构的策略,突破当前公众号发展的瓶颈。【方法】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总结当前科技期刊在构建微信公众号传播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优化的必要性。【结果】科技期刊可以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来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通过多角度运营微信公众号激活私域流量,实现图文内容的高质量传播;打通公众号与视频号、直播之间的壁垒,触达公域流量,实现视频内容的广范围传播。【结论】科技期刊通过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可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完整的科研成果呈现生态链,助力期刊在公众号发展的存量博弈中取胜,实现内容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全面、客观地评价其运营与价值对于用户和运 营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全评价”分析框架的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三大评价维度,运 用文献计量法、用户评议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构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结果/结论】构建 了三大层次包含3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WCI构建最终的评 价公式,便于进行定量评价,旨在为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提供参考,提升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