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古代希腊,雅典的戏剧表演是最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影响力极广的公共化活动。它们是与祭祀仪式有关的节日庆典和体育比赛的一部分。在雅典节庆中,整个城邦的人和成百上千的外邦人,连续几天聚集在剧场观看戏剧表演,共同感受戏剧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和思想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是一种化心理和化行为,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脉相承,共同铸造人的品格。红塔集团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和具有红塔特色的企业化。在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上,“我为玉烟争光荣,玉烟光荣我光荣”的企业价值观言简义赅,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既表现了中国传统化中最优秀的部份,又具有当代工人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树立以奉献为核心的崇高人格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方汉文 《寻根》2002,(6):4-7
吴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明共同构成了中国化主体。  相似文献   

4.
巴蜀化研究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其间起了关键性的突破作用的,是广汉三星堆的重大发现。对巴蜀古代历史化的认识,由此全面改观。中国明系由各民族、地区人民共同缔造。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6.
"郡县治,天下安"。县作为中国一级政区,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建置于千年以上的古县,不仅是一个个政治、经济单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存贮单元。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地名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千年古县文化遗产精品图片展》于故宫博物院开幕。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渐渐临近,国人对体育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有关的学术研讨论坛讲座越来越频.洋洋洒洒的论述越来越多。以笔所见,体育——不仅是人类社会明的基石之一,亦是硕果一枚。体育化奥妙无穷,其内核与精髓尤其值得玩味。人类迄今最民主的意识、最开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普罗旺斯以历尽沧桑的古迹、赏心悦目的风光、风情万种的植物和丰富多样的气候名。其实,普罗旺斯最宝贵的财富,是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当今研究文化市场学术探讨课题之一,在这个主题之下,还有两个比较基本的子课题。一是文化对于经济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经济对于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我以为,这是常说常新、而今天显得尤为迫切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最富庶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这是通海才子阚祯兆《春树行》一诗中的诗句。也是对秀山的自然风光最确切的描绘。  相似文献   

12.
文化问题,说到底,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任何民族,除了地理的、种族的因素以外,都是由文化的纽带联结起来的,反过来说,任何文化都以民族为载体。和地理、种族等因素比较,共同的文化是民族的根本特征。比如: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但他们却是一个极有凝聚力的民族,又如盎格鲁——撒克逊民族,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24日的北京.阳光普照.一扫前几天的阴霾。这一天.非统组织和22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不远万里.和中国的文化部、其他部委、文化厅局、社会科研机构的代表们走到了一起.共聚北京国际会谈中心.庆祝“新世纪中非文化交流研讨会”的召开。他们共同回顾昨天中非文化交流的经验.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中非文化交流的新内容。新方式和新途径.共同描绘明天中非文化合作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4.
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西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以不同的涵义,但所有理解中最基本也是共同的一点是:西学指来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从历史来看,西学东来和东学西去与基督教的传人有莫大的关系,但无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它们的传入对中国形成的影响都不及晚清19世纪的基督新教。新教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刊物,印刷书籍,兴办学堂,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部分传教士还直接参与政治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5.
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中国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星空天象的图案,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探索。从中,人们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确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相似文献   

16.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17.
顿河上的哥萨克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俗是最能体现民族化的一种形式:因为和不同种族居民的共同生活,顿河两岸的婚礼中既有古代歌萨克婚礼的传统成分,又有东斯拉夫人婚礼习俗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化的最初形态是自然色彩,是以自然现象对远古人民的直接反映与人们对它的直接感知为特征,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鲜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获得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红色自然成为原始人类最关注的色彩。这种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饰色彩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其化的影响力也自然非他国所能匹敌。好莱坞大片之风靡全球便是例证之一。然而我们了解的美国化通常仅是美国的大众传媒化和意识形态化,最能代表美国人生存状态的日常生活化则由于地域的阻隔而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晓。我利用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访问的机会,有意识的体验真正民间性的美国化,尽可能的沉浸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遂有了这篇美国日常生活化四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