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灭亡的高丽王朝,并定都汉城(当时称汉阳,今称首尔)之后,即在王宫东侧建造了一座寺庙-皇室的宗庙(注),以用于供奉朝鲜王朝已故历代国君的灵牌。当时,皇室的后裔们每年都要在宗庙内举行祭祖礼仪。这是朝鲜王朝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大的重要祭祀,亦称“宗庙大祭”。  相似文献   

2.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商周时代,便有箕子“走之朝鲜”的传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商朝末年的太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规劝,反被纣王所囚。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箕子“走之朝鲜”,周武王因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  相似文献   

3.
李竞恒 《中华文化论坛》2023,(3):106-121+190-191
朝鲜士人对“汉衣冠”与剃发有强烈的关注,他们看到清朝戏台上还穿着“汉官威仪”,并多次预言“后世王者起必取法于此”。辛亥革命后,朝鲜人的预言成真,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革命者以穿戏服表达恢复“汉衣冠”的行动。“汉衣冠”与头发,既承载了朝鲜人对明清交替的悲情投射,同时又成为朝鲜人自夸的一种想象符号。在朝鲜人笔下,汉人会为衣冠头发而哭泣,有人因见衣冠而提出想逃往朝鲜,还有人通过偷穿戏服、家藏旧衣或朝鲜冠服来体验“汉衣冠”。甚至满洲人也对“汉衣冠”表达出欣赏与向往,其中或有夸张与想象。到晚清,朝鲜人则配合清朝防范太平天国可能利用“朝鲜服色”,衣冠头发之悲,又指向了明治维新后改穿西装的日本。  相似文献   

4.
朱月顺 《寻根》2006,(6):119-12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名扬中外。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13~14世纪对高丽于朝的封建统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多数人部知道朱熹为中国“理学之大圣”,而对朱熹后裔一支变成朝鲜族一事却知者甚少。笔者是中国的朝鲜族,也是朱熹的后裔。那么,我们的家族是如何变成朝鲜族的呢?  相似文献   

5.
朴尚春 《寻根》2012,(1):102-104
中国朝鲜族主要散居在东北地区。追溯朝鲜族传统婚俗之源,源于我国周朝“六礼”,在婚俗形成过程中大量地染进儒家文化。特别是1469年,朝鲜第八代王艺宗颁布了《经国大典》,全面推崇儒学,从此,包括婚礼在内的一切礼仪制度都仿效中国儒家礼仪方式。  相似文献   

6.
阳春4月,一架满载参加第26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中国艺术团150位成员的飞机,在明媚的阳光中安抵平壤。中国艺术家满怀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开始其朝鲜的10天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7.
梦游录是一种以梦游的形式表现作家思想和寓意的、具有独特结构形式的汉文短篇小说,盛行于朝鲜16至17世纪时。由于朝鲜与中国在思想文化上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其梦游录小说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宗教思维等方面都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也表露了一定的自主独立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8.
朝鲜艺术品备受追捧 不久前,举办于深圳的“朝鲜美术专场拍卖会”竞拍热烈,最终成交64幅作品,成交总额400万元,成交率86.3%;朝鲜绘画所受追捧的程度可见一斑。据悉,当天的拍卖汇集了近百幅朝鲜美术品,其中许多作品代表了当代朝鲜的最高绘画水准,如被视为朝鲜国家瑰宝的郑昶谟、郑永万、鲜于英、金圣姬等大家的绘画,这些颇具前苏联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堪称朝鲜绘画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朝鲜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烧成瓷器的国家,公元10世纪高丽时代初期,朝鲜就成功烧制出青瓷并于高丽中期达到顶峰,其翡色青资即便中国人亦叹为观止,尤其嵌青瓷则为朝鲜所独有的品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朝鲜艺术一度使人深感神秘莫测,但生2007年7月其当代艺术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展览后,其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尽管中国与朝鲜一衣带水,隔江相望。却少有机会接触其相关艺术作品。伴随近年朝鲜艺术与中国交流的逐渐频繁,其市场价值亦逐渐获得中国业内及藏家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非常讲究结婚服饰礼仪的。朝鲜新娘不但要穿质地最好、款式最新的的红裙子,而且必须戴一顶用各种鲜花缀成的花冠。所以,朝鲜人称新娘为“花冠新娘”。印度新娘在茉莉花和玫瑰花水中洗浴之后,全身要擦上姜黄粉,额心要点上鲜红的吉祥点,眼睛及眉毛要用颜料细心描绘,然后戴上镶有宝石的鼻环和耳环。她们还应将秀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插上金盏花和茉莉花,手臂涂上檀香膏,并在两臂各戴上二十一只手镯。最后,披上五彩缤纷的“沙丽”。日本人则把新娘叫做“花嫁”。在结婚那天,除了须穿上一件华美的和服、手执一把折扇外…  相似文献   

12.
1962年春天,美国海军人员在韩国仁川的一处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人类遗骸,他们相信,这是一座战俘营的遗址。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期间,这里曾有过一场著名的仁川战役。但是1962年的仁川挖掘,引出了一个“二战”战俘的戒指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3.
韩国宫廷宗庙祭礼及其礼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灭亡的高丽王朝,并定都汉城(当时称汉阳,今称首尔)之后,即在王宫东侧建造了一座寺庙——皇室的宗庙【注】,以用于供奉朝鲜王朝已故历代国君的灵牌。当时,皇室的后裔们每年都要在宗庙内举行祭祖礼仪。这是朝鲜王朝时代国祭  相似文献   

14.
一、绪言三峰郑道传(1337?—1398)是韩国高丽王朝末朝鲜王朝初,领导当时时代精神的思想家、政治家,及一代儒学学者。他既是朝鲜王朝建国的开国功臣,又是将儒学推为朝鲜王朝国学的一等功臣。三峰自小就喜做学问,从儒家经传到礼乐、制度、阴阳、军事、医学等...  相似文献   

15.
外国的长城     
朝鲜长城 从朝鲜西北部的鸭绿江下游起,沿着崇山峻岭伸展到东海的东朝鲜湾海滨,一道长370多公里的城墙,就是朝鲜的长城。这是高丽人民从1033年至1044年,历时12年修筑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曹春茹 《华夏文化》2010,(1):39-40,25
<正>朝鲜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韵》诗,曰:"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来辟檀王都。先将九法叙彝伦,一派东渐画井区。山无盗贼女贞信,八条历落民风敷。"诗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国殷商末年的三贤之一,与其他二贤微子、比干共佐纣王。据现存的中国、朝鲜—韩国的一些史料记载,周灭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鲜(在古代,  相似文献   

17.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诗人李奎报(1169—1241),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人。作为朝鲜四大汉诗人之一,李奎报在朝鲜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朝鲜的李太白”。他一生热爱和向往中国,尤醉心于向中国优秀汉诗传统学习,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深受其影响。年轻时代,李奎报便热衷熟读中国经史百家佛老之书,终逐渐达到精通程度。同时,李奎报还曾与“海左七贤”派诗人交游,经常参与他们诗会的活动。他故乡的这七位年长的文人,标榜中国晋代  相似文献   

18.
吏读探究     
《寻根》2017,(1)
正何为吏读?对于这个陌生的历史名词,很多人恐怕闻所未闻,更不知何谓。它是朝鲜民族语言的源流之一,汉字和朝鲜语就在这里结下了万难割舍的缘。我国的朝鲜族是从清末民初开始大批移居入境的,探究语言之根,自然离不开祖籍地朝鲜半岛。对吏读的定义,《朝鲜通史》(朝鲜社会科学院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57年)言:"根据汉字的音、  相似文献   

19.
朝鲜(Choson,Korea) 国名:朝鲜意为“朝日鲜丽”。此名称源于中国殷商末年有关箕子的传说,散见于《史记》、《汉书》、《魏志》、《后汉书》等中国史书。站在中国看,朝鲜正位于太阳升起的东方。以“朝鲜”为国名,起于自  相似文献   

20.
朴尚春 《寻根》2009,(2):93-96
朝鲜民族历史上号称“白衣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除朝鲜半岛拥有7000万人以外,仅中国境内就有190多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