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文派形成于30年代初。这一创作群体的形成与当时政治斗争的僵持状态、杂文热的兴起及其成员的人生信仰、志向的选择密切相关。他们的杂文表现出对现实反映和风格追求的趋同性,注重政治效应,充满抗辩色彩,效仿鲁迅笔法,他们从不同角度师承了鲁迅杂文尖锐泼辣的笔锋,含蓄、凝炼、绚丽的诗风,纵意而谈、洒脱自如的文风,同时,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延安解放区“鲁迅式”杂文在1941年至1942年春,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接着归于沉寂.其中的原因既有政治领袖、政治家与军事家对“鲁迅式”杂文的否定,又有理论家认为解放区需要另一种“新杂文”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杂文的“理趣”是他的杂文创作的主要特征。他杂文的“理趣”主要表现在对批判对象的独特开掘和概括,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地方揭示出的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风格,超常逆反的创造性的诗性思维和通过寓言式、漫画式、象征式的形象体现为一种意象的创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9.
戴着镣铐的舞蹈--鲁迅杂文写作策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不可避免地时刻处于时代环境和文化语境等力量的控制下,并不是完全个人化的行为。杂文作为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在多种制约力量的作用下,就必须特别注意讲究写作艺术和策略才能够生存。文章试图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分析,探索某些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59-60,72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已与现在有所区别。为了保持鲁迅作品的原貌,在再版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并没有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和规范进行改动,广大师生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起注意,学会鉴别,并藉此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是哲理与诗结合的硕果,是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散文与浪漫主义散文的集大成者。她既具有史诗的品格,也具有人学的规范,她同时也是古今中外艺术智慧的结晶。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现代中国散文已经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都市生活了30多年,但他的小说中对于现代都市的表现并不充分,这和他的现实处境、情感态度、创作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实际上鲁迅的小说中最核心的意象是他关于城镇的表现。城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作为图像出现的非典型性又是因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追求的文化批判所决定;城镇作为书写符号指向的是文明符号;作者侧重通过知识分子形象来展示,并且作为创作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狂人母亲、祥林嫂、单四嫂子、夏四奶奶、华大妈、女娲始母等一系列母亲形象建构了独特的母亲意象群落。此意象不仅涵融了深广的历史化内蕴,又浸透了创作主体深层内心的复杂意识,表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几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报刊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以1927到1936年最为活跃。杂文是鲁迅新闻思想的主要反映。他认为报纸是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要杜绝失实,舆论监督要“保护原种”等。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