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和小羊》是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一则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反驳狼的故事。尽管小羊把狼驳得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但蛮不讲理的狼仍然向小羊身上扑去。   预习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向老师问道:“老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 ?”还没有等老师回答,一位小男生抢着回答道:“狼那么凶狠,小羊当然被吃掉了。”另一位男生反驳道:“书上又没有说小羊被狼吃掉了,你咋知道的 ?我说小羊跑掉了。”班里顿时热闹起来,分成了“两大派”,一派说小羊弱小、善良,只能成为狼的一顿美餐;另一派说小羊虽善良…  相似文献   

2.
洪云卿 《云南教育》2003,(13):32-32
《狼的小羊》是一篇寓言,课文最后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两位老师对课文这一结局的处理大相径庭,发人深思。甲老师的教学片断师:文章最后一句讲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此刻,小羊会怎样?生甲:小羊被狼吃掉了。师:难道就这样一种结局吗?生乙:当狼朝小羊扑去的时候,它用力过猛,撞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摔死了!生丙:当狼朝小羊扑去的时候,掉进了猎人设下的陷阱,被捉住了。……师: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好!乙老师是…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笔者听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阅读《狼和小羊》,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颇令人思考。这篇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老师温和地问学生:结果怎么样了呢?一个学生说:“正在这危险时时刻,从远处赶来一个猎人,一枪把狼打死了。”老师的微笑消失了。又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用力过猛,碰在石头上撞死了。”老师的脸涨红了,还有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它前面的陷井里摔死了。”这位老师变得烦躁不安了。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理解(或教学设计)不相符合。其时还有许多学生要求发言,但老师再没有给学生机会,只是告诉学生: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这是唯一的结果。对于老师这个结论,当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还站起来反驳老师:“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但老师最终还是以小羊被吃作为结语。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机警     
教学的机警是教学艺术之一。所谓机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遇有特殊情况,能灵活地给以正确解决,从而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次,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狼和小羊》的总结课上,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羊后来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位老师提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孩子说出小羊后来还是被狼吃了,从而突出狼的狡猾和凶残。可是孩子的回答竟然出乎她的意料。有的说:“小羊没有被狼吃掉。当狼扑过来捉小羊时,正巧撞在石头上,摔断了腿。这时,小羊就逃走了。”有的说:“小羊拼命地叫,猎人听到叫声连忙赶来,把恶狼打死,小…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师在教《狼和小羊》的结尾“(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时,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便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想:“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结果会怎样?许多学生纷纷发表了意见,有的说:“狼脚下的石头因水流的冲力发生了移动,狼站立不稳掉进水里淹死了.”有的说:‘在危急时刻,来了一位猎人,打死了狼.”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以尖角把狼顶进了河里.”……事后,不少老师也都仿效了这种教法.诚然,这种教法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我们认为这样利用课文的结尾去随意改变寓意是不妥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有如下三个令人忧思的课堂提问启发教学小镜头: 镜头(一):教师教《狼和小羊》的第二课时,一开课就问:“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到了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就把小羊怎么样了呢?”有几个学生回答:“狼把小羊吃了。”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很对!狼把小羊吃了以后怎么样呢?”(出现冷场)老师催促:“同学们想一想:狼吃了小羊以后怎样呢?”(还是冷场)有  相似文献   

7.
一样被吃     
老师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小羊与大灰狼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小羊因为贪玩脱离了羊群,结果被大灰狼吃了。老师问学生:“如果小羊羔老老实实呆在羊群里,不离开集体,它就不会被狼吃掉,你说对吗?”学生回答:“当然对。不过,我想,结果都一样,小羊羔不被大灰狼吃掉,那就被我们吃掉。”一样被吃$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小翅  相似文献   

8.
过去语文教学,总是死守教材,跳不出它的圈子。现在有的语文教师已开始摸索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而发展教材,以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最近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讲《狼和小羊》(五年制语文第三册28课),对我的启示很大。当她引导学生分析完狼三次找碴的目的(要吃小羊)后,便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时,孩子们都瞪着两眼在为小羊担心。这位老师便及时启发孩子们续编故事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从前,一只狼在溪流上游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弄脏了我的水?”“我没有,”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那么,”狼见此计不成,  相似文献   

10.
幽默片断     
《小学生》2009,(8):58-58
孩子的真理 一位年轻的教师刚堵她班里的一个小男孩讲完羊的故事,悦有一只羊因为离开了羊群被狼吃掉了。“明白了吧,”她说,“如果这只羊老实,不离开羊群,它就不会被狼吃掉,对吗?””对,老师。”小男孩回答道:“但它以后就被我们吃掉了。”  相似文献   

11.
“九义”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狼和小羊》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篇童话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结尾时,怎样借助语言训练,发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一、以“问”促说 《狼和小羊》结尾写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一只小羊在一条小溪边吃青草。一只狼蹑穴niè雪手蹑脚地走到小羊身边,小羊抬头一看,吃了一惊,就对狼说:“你们狼为什么老是欺侮我们,把我的小伙伴吃掉选我们小羊什么时候吃过你们狼啊芽”狼听了哈哈大笑说:“小羊儿乖乖,你真聪明。鲜嫩的青草也在可怜地说,我们青草什么时候吃过你们的羊啊芽”狼还没有说完,就扑向小羊,很快把小羊吃掉了。狼和小羊(寓言)@邱晓怡$上海市浦东新区施湾中心小学三(2)班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内在创新因素,进行创造性设问。1.逆向性设问。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按照“狼想吃小羊——狼找了三次茬儿——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线索学完课文后,教师峰回路转逆向提问: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吃掉就是,为什么要故意找茬儿?由此学生快速整理课文内容,运用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羊与大灰狼     
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羊与大灰狼”的故事,大意是:一只小羊因为贪玩,离开了羊群,结果被大灰狼吃掉了。老师启发道:“如果小羊老老实实地呆在羊群里,就不会被吃掉了,对吗?”课下,两位家长议论说:“让孩子这样老老实实地呆着会使孩子变得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老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家长的担心多余吗?  相似文献   

15.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好喜欢听你讲课哟,老师,你的话语像阵阵微风在心头甜甜地吹过。在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后,你温柔地问我们:“老狼凶狠地向小羊扑去,后来怎么样?”我站起来便回答:“正在这危急时刻,从远处赶来了一个猎人,一枪便把老狼打死了。”你似乎很惊讶,睁大了眼睛。一个男同学见你不说话,马上站起来说:“老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了它前面的陷阱里摔死了。”你一听,似乎很奇怪,竟偏起了脑袋。一个小女生见你不表态,接着站起来羞答答地说:“老狼向前扑的时候,碰在石头上撞死了。”一听到老狼撞死,你终于忍不住笑了。你微笑着说:“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是小山…  相似文献   

17.
开心果     
《小读者》2005,(9)
孩子的真理一位年轻的教师刚给她班里的一个小男孩讲完羊的故事,说有一只羊因为离开了羊群被狼吃掉了。“明白了吧,”她说,“如果这只羊老实,不离开羊群,它就不会被狼吃掉,对吗?”“对,老师。”小男孩回答道:“但它以后就被我们吃掉了。”并非同行护士为患者注射完毕,问道:“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患者回答说:和你一样。”护士感到十分惊喜:噢,那么说咱们是同行了。”“不!”患者赶忙解释,咱们是同工种不同行。”“为什么?”护士疑惑不解。“我是钉鞋的。”母亲的骄傲彼得在学校里没考好,他的母亲对此很生气。“去年,我很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  相似文献   

18.
……狼说着就往羊的身上扑去。于是,小羊拼命往前跑。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头狮子正向自己走来!后面有狼,前面有狮子,这下可完蛋了,怎么办呢?聪明的小羊灵机一动,有办法了!连忙对着狮子喊:“狮子大王,我今天带来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来送给你,可是狼追着要来抢,你赶快帮我把狼赶走吧!”狮子听说狼要来抢小羊送给自己的东西,生气了,张开血盆大口向狼扑去。狼见狮子要来吃自己,忙掉头往回跑,狮子在后面追。等狮子赶走狼,回来看小羊送给它什么时,小羊早就跑得不见踪影了。《狼和小羊》续篇(二)$江苏省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二(1)班@曹阳…  相似文献   

19.
续写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训练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用。笔者在平时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在确定续写内容时,缺乏合理性。 如,有位教师在教《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之后,设计三道题日供学生续写,且作了相应的提示:1、狼扑向小羊,吃掉了小羊……,2、狼扑向小羊,小羊把身子一闪……,3、当狼扑向小羊时,猎人来了……,这个练习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当狼要往小羊身上扑去时,小羊急中生智,大声喊道:“看,你背后有一只肥嫩的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