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山水清音     
高荐 《今日科苑》2008,(9):F0003
画事随笔"山水以形媚道"之"道"可以"洗心养身",且精神不会死亡,使人融自然为一体而到"无为"之境,道理是自然天成的,而人却难以达到。山水画在认为自然是有精神的同时是希望人们通过它来替代亲历山川,这也就确立了山水画的实际功能作用及写实性质。我们学习的传统里边有一些很生动的东西,经过反复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培根的“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与“天之道利而不害”为代表的欧洲和中国的传统自然观,曾导致技术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即欧洲的奋进型和中国的舒缓的传统维持型。人类掌握自然知识愈多,对自然认识愈深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愈强,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原始自然被破坏的就愈严重。人作为技术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理智地能动地驾驭技术,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建立节约型社会,正确对待人的异化,以保证社会健康永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之所谓大学,教育人成人、成圣,弘扬正道,过程就是对心灵的陶冶,对人的终极关怀。今之所谓大学,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技艺,或用先贤的话说在于塑造“器”。从“技进乎道”、“君子不器”等观点来看,道乃是带有最高目标性质的理想,是有识之士的高层次追求。而今有关古今大学精神的研究表明,对大学之道反思后形成的认识有对古时大学之道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笔墨意趣,以意为中心,写心中之意趣的精神升华,写心中自然而豪放的心情妙趣,是画家审美追求的主要目标。画外有画,妙趣天成地表现出神态的异想天开的“笔墨意趣”,是画家探讨表现无限宇宙自然演化的大学问,是渺渺然天地无限延展生发的丰富想象浩瀚的情趣。写意画是心灵游动玄妙地表现演化的一种心灵状态,是一种高度自由放松时物我两忘的诗情画意相融合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反其道而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必和不能言说之道则是常道。再广而言之,事物自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才是常道。而科学的最大收获和意义之一则是揭示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此所谓科学之道或科学精神。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之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烦恼三千丝”的困境。比如,遗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tified Food,GM食品),或称转基因食品,有些国家和地区竟不让谈论这个话题。然而,在民以食为天的现实中,不让人们讨论和了解这个事关自身生存的问题恐怕是…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庸》的“中和”之道及遵道法则,来开启教师在教学中的伦理精神即教师要有“用中”的教学观念,适度的教学原则,“和而不流”的教学智慧和至诚之心,促进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的人文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天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它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元极学“和论”对“和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内涵有:和乃自然之道,和生天地万物,和是三元之根,和为性命之本。  相似文献   

8.
李卫民 《科教文汇》2007,(10Z):78-78
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都规定作文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一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见新颖”呢?在此,我通过对自己多年的教学整理,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对“文见创新”的几个切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倪永强  张启明 《科教文汇》2007,(12X):200-202
在庄子的世界中,道不是一种直接实在,而是一种隐晦而神秘的的冥冥之在。在体认、把握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庄子独特的教育思想。道的普遍性、本体地位和自然属性为教育的可能性提供基础和远景。在道与自然的关怀下教育变得格外神奇和富有魅力,“心斋”、“坐忘”为人在心物一体中迎接“此在”的澄明而进入思之途。庄子所打开的致思路径,是所有人类在面临困境时的共同归宿。  相似文献   

10.
索启 《科教文汇》2008,(27):252-252
中国山水画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关照。其中“点”在山水画技法构成及视觉传达方面起到特殊作用,古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画山容易点苔难”之说。文章从点的特征、点在山水画中的调节作用及意境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山水画中点的意蕴表达。  相似文献   

11.
徐宇 《科教文汇》2023,(21):9-12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向阳而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教育本真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其论争之点绝非二者字面之争,而是对教育之道本真的追溯。文章将从“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生命实践受动性出发,以阐明教育结果之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审视教师“无为而为”的合理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遵循教育人道和理性,积极建构诗意教化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万物皆是一个平衡、协调的自然产物 ,而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协调、平衡的有机体。人的生理肌能之循环运动系统无疑亦是在这种放松、自然的平衡状态下协调完成。协调即意味着放松、自然、平衡、对称等。小提琴的音响效果来源于人的“脑”与“手”的协调配合。这里所讲的“脑”是指人对情感和理智的高度集中和反映 ;“脑”是通过“手”表现音乐内容 ,表达演奏者内心感受 ,离开“手”这个特殊主体 ,就无从实现情感所要表达的具体而深刻的内涵。“手”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唯一“手感”者 ,就此 ,分以下三方面阐述。1 左手的协调在小提琴技…  相似文献   

13.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古代不仅把诚信视为伦理道德本源性的一种规范,也是维系家庭和睦的根本纽带,更是为人之道、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诚,王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孝而不诚则无孝,弟而不诚则无弟”,“诚,天之道也。诚之.人之道也”。然而,诚信缺失却成为当今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政府失信,企业作假.个人信用缺失等现象比比皆是,“诚信”一词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俗话说得好,  相似文献   

14.
华蘅芳在“道器之辩”上体现“近代精神”,在古今关系上作出辩证判断,充分肯定“明理”在学术进步中的创见作用,介绍进化论观念。他的观念变化构成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接受现代化意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源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也都按着道的本性运动、变化、生活、处世。道的本性是无意无念、自然而然,所以天地万物也都应该无意无念、自然而然。这里之所以用“应该”二字,那是因为天地万物中有一种东西存在着背离本性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人与其他东西不一样,他有智慧。有了智慧就难免滥用智慧,滥用智慧就会背离自然。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特别告戒人,要时刻警惕,  相似文献   

16.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 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10,(15):I0002-I0004
在中国山西省阳城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里,坐落着一座充满了皇家色彩的古建筑群——皇城相府。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贱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3,(6):41-44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它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的意境,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  相似文献   

20.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