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抗币与法币、伪币斗争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抗战期间,我党在同日、伪、顽等反动势力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同其进行着激烈的金融货币斗争。抗币在这场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并占据了市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抗区货币体系,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中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为了扭转革命根据地大量战略资源外流的不利局势,积极开展了对敌货币斗争。根据地政府通过发行抗币,排挤法币、伪币,使根据地货币占领了市场,成功地取得对敌货币斗争和贸易斗争的胜利。这一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早期金融斗争,对全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以及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晋绥边区成立后,根据地内存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阎锡山政府发行的省钞和地方流通券;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各地方商号发行流通的土杂钞;根据地正式建立以前各县发行的各种抗币;日本入侵后通过伪银行发行的多种伪钞。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大大便利了敌伪对根据地的掠夺和破坏,为了稳定金融,掌握主动,边区银行成立后就发行了自己的本位货币———西北农钞,银行在政府、贸易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运用西北农币与银洋、法币、伪钞进行了不懈地斗争,基本建立了农币的单一本位币市场,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促进了边区各项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元里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战斗。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史学界对于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关于这次斗争的领导问题,却出现了很多的争议,不少作和献都认为是菜农韦绍光。但此说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事实上,韦绍光不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导。而在这场斗争过程中,举人何玉成却是一直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但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组织和动员群众的不止何玉成一人。因此,笔认为“何玉成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之说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5.
韦睿镲 《青海教育》2009,(11):36-37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大多数小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曾经听过一些课,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如何将这一课上出特色,跳出买卖东西的圈子呢?我在观看了大量相关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光华商店代价券”、“边币”、“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等货币发行的原因、目的、过程的详细论述,旨在展现国共双方的经济斗争并说明我党独力自主的货币政策是在斗争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晋冀鲁豫边区,从实际出发运用党的政策和策略,围绕对敌斗争这一中心任务,在政治、军事、经验、文化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对敌斗争的重要胜利,其斗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关于抗日战争和抗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并成为这一斗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和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他们在斗争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银行在我国农业金融现代化进程中和货币改革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农民银行钞券"有法币之实,无法币之名"也是中国金融史上特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外国的影响比较小,而中国方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起最主要作用的。无论从背景、动机还是史料所反映的事实来推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全民抗疫斗争中生成了伟大抗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宝库。伟大抗疫精神源自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传承、鉴戒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抗疫经验与教训、诞生于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新时代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须在深入研究中准确阐释,在统筹设计中广泛宣传,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践行传承,在勇担时代使命中升华发展,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