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该文解析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义、新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作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业营造孵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该文解析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义、新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作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业营造孵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29)
当前,能源供需多元化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成为关键。在详细剖析国内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发展格局4个方面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团队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4.
如何建设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验室,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工程模式是建设与发展工科专业实验室的崭新模式之一,能较好地体现工科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对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多功能效应。本文详细介绍了工程模式理论在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校如何应对新工科建设中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是目前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传统工科升级改造的原则、专业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激励机制、搭建新工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等方面,对西藏新工科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西藏新工科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峰 《科技风》2024,(4):141-143
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和毕业生规模增加,促使工科本科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受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工科本科生面临着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错配、就业竞争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就业观与新时代要求存在差距等就业困境。为了增强工科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本文提出并探讨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工科本科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策略,以期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层面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做出的战略部署,依托"双一流"建设,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融合,构建了基于专业认证体系的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专业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促进地方性综合大学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尤其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新的要求。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在分析了电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差距后,通过合理制定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增大实践课程比重、压缩理论课时等,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秦闯 《科技风》2023,(9):157-159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举行研讨会,讨论新工科建设问题,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6月,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突破的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新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是新工科建设必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新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所在新工科专业,探究改善新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为逐步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改革,教育部正在组织全国高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在新工科建设背景和需求下,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为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专业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海洋工程大类培养的新模式。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目的,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切入点,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海洋工程大类培养的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突出理论实践融合、“竞赛+实验”的课程建设特色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培养新工科产业硬件基础支撑人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因其重要性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工科技术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现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改革成效,教学评价体系要适应新工科产业的发展,通...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2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化工专业面临转型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的升级等。本文立足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新工科的大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高校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勇于实践创新,敢于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服务社会新思路,才能建设自己的特色方向。高等院校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规划,与时俱进修订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必须转变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体系实习实践环节比例低","教师背景来源单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以西安科技大学高分子系为例,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并且通过更新教学体系,打造"双师"队伍,"导师"指导创新实践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对"新工科"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为高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特点,分析总结得出新工科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建设,最后给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它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主要分析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并从推进校企合作、组织学科竞赛、夯实工科学生专业基础、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发挥平台和基地育人作用、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调查等方面总结经验,着力培养地方性高校新工科核心能力与素质,推动校内外工程实践与训练,探索一条地方性高校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广州区域工科人才的产业需求层次、专业、区域布局结构进行梳理,发现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需求层次存在错位,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产业专业结构需求的前瞻性成为广州产业经济战略转型阶段的一个主要矛盾,并就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如何适应工科人才需求开展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是面向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为了加强地方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受创业者本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主要因素影响,阐述了综合实践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发展对策,尤其是从高校如何利用好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使其成为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州工科人才的产业需求层次、专业、区域布局进行了梳理,就相应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作了分析。发现产业需求层次与高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错位,产业专业结构需求的前瞻性与高校培养的滞后性成为广州产业经济战略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就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趋于一致的协调发展采取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18)
高校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工科教学效果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探讨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以期能达到紧扣新工科发展的内涵要求,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经验,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新工科新要素整合,强化共识,增强辐射,通过科研融入、双创融入、协同育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并可借鉴应用于同类专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