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庐山森林植物园到庐山植物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1934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到今日庐山植物园,60多年来,在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下,该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业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该文依据史料,主要记述了植物园在胡先Su秦仁昌,陈封怀的主持和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贤达的支持下所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近代植物园具有供作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普及植物学知识和参观游览的园地的多种职能。植物园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植物的广泛收集、引种、栽培和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在保护、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方面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若干年来,植物园日益重视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及种质资源,为珍稀和濒危植物提供“避难所”,特别是拯救那些在科学上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从而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植物园还逐渐加强了它的植物学教育功能,把科学和美学贯穿于建园之中,吸引了众多的生物学爱好者和观光游客,起到了美化人类生活环境和普及植物学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会》2006,(7):37-37
2006年6月25日,广东省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于广州举办了“2006年广东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暨首届广东植物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植物园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植物园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为龙头开始了现代植物园建设。迄今,我国植物园总数达162家,已步入快速建设和稳步发展阶段。我国植物园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国际植物园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发展主流。为应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植物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中国植物园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提升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资源利用等基本功能为前提,从国家层面强化植物园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加强关键地区植物保护,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科协论坛》2011,(1):F0004-F0004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1959年在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是目前我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  相似文献   

6.
华南植物园     
寥琼 《科学中国》2007,(4):54-57
华南植物园的前身是华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  相似文献   

7.
漫游植物园     
放暑假了,远远参加了“金钥匙”夏令营,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南京中山植物园。在路上,导游阿姨告诉远远,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第一座植物园,它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现为中国四大植物园之一。它不但是享誉中外植物学界的一个研究机构,还是物种丰富的绿色宝库,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休闲胜地。  相似文献   

8.
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 促进科学素养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是探索客观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科普则是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科研和科普是植物园重要的两种功能。本文以英国皇家邱植物园和爱丁堡植物园为例,阐述科研与科普的有效结合,能极大地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植物园有引进和改良植物的长期历史,对粮食、香料、树木和种植作物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植物园对数万种植物进行了引种栽培,是自然界之外保存最大量植物多样性的场所。近来,植物园主要致力于保护,有时也进行再引进野生植物种,特别着重于那些珍稀或濒危品种。  相似文献   

10.
科研是探索客观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科普则是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科研和科普是植物园重要的两种功能。以英国皇家邱植物园和爱丁堡植物园为例,阐述如何将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高,以及对我国科学植物园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在广州联合举行共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签约仪式。三方按1∶1∶1的比例,共投入3亿元资金,打造亚洲一流的综合性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沈柏年分别代表三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建于1956年的华南植物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占地300公顷,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国内四大植物园之一。园内现引种保育着60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植物园及树木园有着学术与种子的交流和交换业务,在国内外享有…  相似文献   

12.
欧美植物园引种中国植物遗传资源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勇  薛达元  赵富伟 《资源科学》2013,35(7):1499-1509
披露遗传资源的来源与原产地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名古屋议定书》的要求与内容之一.本文以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美国哈佛大学阿诺树木园和美国伊利诺斯州莫顿树木园为例,依据活植物保存数据库及名录,筛选引种自中国的植物,建立了名录数据库,统计了到目前为止各植物园(树木园)引种中国植物种类,分析了各植物园(树木园)引种中国植物种类数量、主要类群及包括种类数目、特有种数量及比例等.研究结果表明,3个植物园(树木园)引种中国植物种类均占其活植物种类总数的10%以上,其中40%~50%为中国特有植物.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目前保存活植物17000多种,其中引自中国的有1 700多种,近900种为中国特有植物;哈佛大学阿诺树木园目前保存活植物4000余种,其中引自中国的有440多种,200多种为中国特有植物;莫顿树木园目前保存活植物约3 500种,其中引自中国的有近430种,150多种为中国特有植物.本文还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名古屋议定书》相关条款探讨了在处理植物园(树木园)历史引种问题上存在的欠缺和国家对有关生物遗传资源保护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2个植物园分布在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它们在全国140多个植物园体系中所占的数量比重虽不大,但多数建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实力。在植物迁地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在中国植物园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并均被国家有关部委及所属省市、自治区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其主要优势和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功能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的设计和建设都是围绕植物学研究,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性,历史、艺术的追求以及景观文化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当代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为当今我国植物园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设好具有贵州特色的药用植物园,加强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本文对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药用植物园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选择恰当的药用植物园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药用植物园在药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它的始祖野生水稻却往往不为人所知。 在仙湖植物园“野生稻——撑起未来的米袋子”展览室里,参观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警示,“一个合适的野生品种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野生稻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植物园的要求也从原来单一的植物资源丰富变成了集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固为此,近日对唐山植物园进行了调查与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结果为:唐山植物园植物资源丰富,配置合理,各专类园特点突出,注重各群落模式的种植,互相辉映,体现群体美。达到了人们对植物园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 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 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从植物园和植物专类园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植物园和专类园的功能,强调要发挥各自在科普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由中科院发起、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共同倡议的中国植物园联盟6月6日在京成立。联盟发起了一项"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旨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对我国本土植物全覆盖的收集和安全保存。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介绍,我国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