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市青华镇的抬妆古饰表演,以其玄妙的造型和力学运用的独到之处,被称为中原一绝。青华抬妆古饰表演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年间.一批山西移民到河南南阳.安家于青华一带。青华镇逐渐集市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时人为渴求苍天保佑风调雨顺.祭祀求佛.开始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抬妆古饰表演就是其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抬妆占饰表演已不再是祭祀拜神.而成了群众的一种娱乐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古庙会,当地的民间艺人就自发组织表演活动。  相似文献   

2.
近日,在团市委大力支持下,"龙耀浦江"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档案被市档案馆接收进馆。此次接收进馆的档案共计280余件,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龙耀浦江"主题活动、"我们共同迈向世界"青年论坛、"我们共话友谊"学校交流活动、"我们走进上海"考察活动等系列交流活动,其中  相似文献   

3.
吴川木偶戏与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种存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在表演、音乐、剧目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同时在行当角色、形制结构、戏台与戏具方面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在当前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趋艰难的情况下,吴川木偶戏的技艺传承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艺术长河中,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和丰富着民间艺术,白色幕布上所透出的皮影倩影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的喜欢。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影人造型制作、操纵表演技艺到声腔和伴奏的乐器,涉及民  相似文献   

5.
屡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连厢并不是同一种民间艺术。从它们的艺术形态来看,清代的"连厢",实际是同名的两类艺术:一是以唱小曲为特点的歌舞艺术,又可分为连像、连相花鼓和霸王鞭三种;二是一种口技表演,又称为间壁戏。这四种连相具有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轨迹,连像、间壁戏来源于傀儡表演,而霸王鞭和连相花鼓分别来源于宋代的杵歌舞队的转踏队舞。  相似文献   

6.
<正>"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这是清朝初期,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的《舞者词》中的一段,形象地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  相似文献   

7.
鲁杰 《档案天地》2014,(1):60-63
正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  相似文献   

8.
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如今双人旱船舞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如何进行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召开的上海市档案工作会议3月5日在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宋仪侨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秘书长姜斯宪主持了会议。 今年初,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新世纪初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上海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档案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次会议围绕贯彻《若干意见》,在总结2001年全市档案工作的基础上,部署了今年上海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将抓住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有利时机,及时做好有关项目的建档工作,发掘浦江两岸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浦江档案社区行”活动,让市民了解上海母亲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围绕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服务,档案部门还将做好申办“世博会”、建设深水港和化工区,以及开发崇明岛等重大活动、重点建设工程和新领域的建档与服务工作。举办西藏档案珍品展和清东陵档案文物展以及“上海历史变迁”赴欧洲巡回展,为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对外开  相似文献   

10.
1992年9月30日,“沿江行”大型报道活动圆满结束。这是一次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经济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和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联合组织的采访实践。他们从上海浦东到南京浦口,湘江而上,一路采访了苏州、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五一”前的一天,新沂市档案局会议室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新沂市市级机关近百人正在观看剪字表演。只见一位古稀老人将手中拿着的剪刀和纸条不停地转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里外旋转,很快一行洒脱的汉字就显现在观众面前,观者无不感到惊奇。他就是近日被列为新沂民间艺术名人的脱稿剪字奇人——张开华。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12,(9):239
邱月英,葵花籽皮工艺画创始人,女,1954年生,黑龙江省大庆人。国家工艺画制作高级技师;民间工艺制作二级技师;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大庆市文联民间艺术协会会员;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三江剪纸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三江地区民间艺术专家组成员。所创作的作品,曾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协会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新人新作奖、艺术创新奖、银奖;在"哈洽会"展上获最佳创意设计铜奖,在黑龙江旅游商品成果展示设计大赛上获铜奖和最佳设计奖。  相似文献   

13.
1月1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的消息,同时刊发市委书记黄菊的讲话消息《百年大计世纪精品》,本报评论员文章《新世纪新亮点》,同日第5版以《高起点勾画世纪浦江》为题,刊发了介绍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总体规划的长篇通讯及有关图照。1月12日头版,又用将近一个版的篇幅,刊发了陈良宇代市长就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接受记者采访,市计委、市建委、市规划局三方权威人士解读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蓝图,《世纪工程激起澎湃心潮》等3篇通讯报道。13日,又在头版显著位置综合报道了沿江五区已开始前期工作的消息。1…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12月2日,文化部发布《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这两个规章实际上是把我国互联网络表演和电视等其他领域的表演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表演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传播,努力促使其良性发展,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本文从广西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当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传播策略的五个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漫画作者应该向民间艺术学习,从版画、年画、剪纸、彩塑、木偶乃至彩陶、岩壁画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把民间艺术的手法用到漫画上,增强漫画的魅力。 形式上喜闻乐见 民间艺术浩如烟海,向民间艺术学习什么?我觉得首先应该学习民间艺术的浓厚的群众意识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农村过春节家家都要买几张年画,贴几副对联,写几个福字,有的还要装饰上剪纸,悬挂钟馗像,一片喜气洋洋。民间艺术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就是因为,这些民间艺术品所表现的都是他们的习俗,他们熟悉的历史、生活事物,所以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在戏剧表演时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笔者认为增强学生戏剧表演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笔者从积极参加戏剧实践活动、刻苦专研戏剧表演技巧、全力集中戏剧表演注意力、充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这四种策略来提升学生戏剧表演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19.
陈麦 《群文论苑》2001,(1):42-42
金山农民画,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奇葩。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间艺术创造在民间、流传在民间。农民画的发生和繁荣都与地区文化和风俗生活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发展的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与公众生活共生共存。金山农民画是在市郊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里繁荣发展起来的。它师承传统而又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0.
苗族花灯     
仁怀花灯 ,是贵州花灯支脉之一。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唱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是流传广泛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仁怀花灯中的苗族花灯 ,又是其中绰约多姿 ,风格独具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苗族花灯 ,简称苗灯 ,流传于仁怀各地的苗家村寨中。演出时间通常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个别地区也有延长至月底的。每当春节 (当地苗族人民叫过客家年 )来临 ,灯手们便要身着民族盛装 ,在苗家村寨主要是苗族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 ,挨门挨户的向本族人民祝贺新春。在苗、汉等民族杂居的村寨中 ,也有向汉族或其它各族人民贺春 ,并在他们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