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只有一个地球》这课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四: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取;使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使学生知道确定"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相似文献   

2.
《只有一个地球》这课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四: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取;使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使学生知道确定"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相似文献   

3.
团结 奋进     
科学和技术是创造未来的力量与途径,在科学和技术进步中,人类将形成新的高尚的一代;地球是人类活动的平台,是人类的立足之地,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善待地球,过分“改造”它,必定会吃到她赐予的“苦果”的,这一点要切切记住。而地球科学则是我们认识地球,处理好与地球关系的基础,归根到底地球科学也应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汉丽 《科教文汇》2007,(10Z):118-118
《只有一个地球》这课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四: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要从地球上索取;使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使学生知道确定“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相似文献   

5.
<正>仰望星空,科学家一直在深空中寻找另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所谓"宜居",通常的标准是指行星与恒星距离合适,在一定范围内水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因为液态水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将这一标准向前推到约7亿年前来看我们的地球的话,你会发现,那时的地球可能并不宜居,因为地球当时正处于全球冰封的"冰雪地球"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青海省西宁市不仅水资源短缺而且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这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本文就是以此为研究课题,深入了解西宁市城市水污染的具体现状,并根据该现状进行多方面分析,并指出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原因,最后提出并总结了治理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行星相比,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处处充满生命的奇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地球是"活"的。但是,有个科学家更进一步,提出了地球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是真正活着的生命体,有着一套完整复杂的呼吸、消化系统,江河湖海就是它的血液,大气循环就是它的呼吸循环,风雨雷电、地震火山就是它的喜怒哀乐。这就是著名的盖亚假说,很多人都知道这个  相似文献   

8.
《百科知识》2012,(6):2+69
正气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故世界气象组织将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地球上空有无数只"眼睛"在帮助我们观测地球、解密气象、防灾减灾,它们就是气象卫星。下面这组图片就是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旗下的系列卫星所拍摄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纳米、超导等新材料层出不穷,先进制造技术丰富多彩,生物工程应用广泛,人类也步入了航天的新时代。但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在发展高新科技的同时,要爱护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正抬头望天,在距离地球700公里~800公里、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地方,雷达卫星正在执行区域地形监测任务。它们将拍摄到的地表图像,以数据信号的方式传回观测站,顺利完成了雷达干涉测量(以下称"InSAR")的第一道关卡。什么是InSAR?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胡俊给出了答案:"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界有很多技术,包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其意就是没有的地方,或不存在的地方."乌托邦"的观念有一个地理空间的变化到时间维度的转换过程.其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探险活动所导致的地理空间的扩大,人类熟悉了地球."乌托邦"理想设计从遥远的某个地球远方到宇宙的某一星球或未知的海底直到转换为寄予遥远的人类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世界生态系统退化和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角度,阐述了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生态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问题的风险逐渐加大,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环境危机、以及控制其风险加剧等问题的途径,即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它是以生物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地球健康"系统和以生命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人类健康"系统的有机结合."地球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生物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要求,生态建设是维护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必要手段.探求生态资产开发市场化途径,即实现"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双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体制,对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建立融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为一体的"新资本论"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钻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类希望解开的“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人类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与之相应的“入地”计划正在应运而生。这就是“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许志琴在《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一文中告诉我们:在大陆科学钻探就是一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壳的构造;还可以为人类寻求能量资源开辟新的前景;还可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作用及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其它,等等。本文还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规划情况。  相似文献   

14.
"山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云在转……" 我们知道,旋转是自然界的-种普遍现象;大到星系,小到微观粒子都与旋转密不可分.没有旋转,宇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星系,没有地球,没有人类;同样也没有分子、原子,甚至也许连基本粒子也不会有.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家近日投票决定,地球已进入新地质时代——"人类世",并指出20世纪中叶是"人类世"的起点。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造成了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地球的演化发向。Since it was first formally proposed more than a decade ago,the nam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e debate among experts.But the 34-member 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AWG) chaired by Jan  相似文献   

16.
北极——地球最北端,一个"高高在上"而遥远的地方。那里常年肆虐的风雪、白亮耀眼的冰山和深不见底的海域,似乎都隐藏着无数神秘莫测的故事。北极——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征服的地球两极之一。雄心勃勃的人类,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潇洒地在那里自由往来吗?北极——在人类社会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今天,似乎就是《天方夜谭》中的黄金宝库,就等待人们去发掘、去分享一样。仿佛一旦我们踏上那片海域,从此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千百年来,人类以热切的憧憬和希望,在探寻、问候着北极;北极也仿佛不断展示它的魅力,正在迎接人类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地球环境,就是人类自掘坟墓。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只是呼吁人们不要破坏环境,以便让人类自身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句口号。但如果我们把人体的结构与地球的结构加以相关对照,就不难发现,这两句话确实又蕴含着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8.
"阶梯式发展理论"是朱训对矿产勘查实践进行哲学反思,而总结出的事物发展模式和规律的理论:地球观是人类对地球客体本质认识的总称;人类自诞生伊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明显阶梯式发展过程的地球观,即古代朴素地球观—近代地质地球观—现代整体(系统)地球观,就此提出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2005年,谷歌地球面向全球推出,就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了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利用google earth你可前往世界任何地方,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3D建筑物等,探索丰富的地理内容,保存参观场所并与他人分享。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8月12日是地球超载日,在这一时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什么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地球生态超载日,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是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发起者。就像银行对账单可以追踪收入与支出一样,该组织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