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真理问题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理论为真或近似为真被视为科学实在论立场的必要部分。然而德维特主张实在论应当排除与真理有关的语义学和认识论,倡导无真理的实在论;此外,实在论的视角主义、建构经验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均可视为消除或削弱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尝试。上述立场构成了科学实在论与真理关系的消除主义进路,该认识有助于人们形成更恰当的实在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实在论是现代科学主义重建形而上学的一种新形态。塞拉斯肯定科学影像优先 ,建立理论实体存在观 ,从科学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人类认识的基础 ,充且肯定了形而上学因素特别是本体论在科学理论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实在论至今仍是世界科学哲学界热烈争论的一个主题。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所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科学理论对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描述是真实的或者只是一种为“拯救现象”而做的虚设。面对反实在论的非难,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一些辩护策略,其中之一就是成功论证。基于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各自的立场的分析,我们提出确认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进步评价法观点,认为当我们拥有的假说为真时,这种方法会让我们渐渐确认这点;当我们拥有的假说为似真时,这种方法会让我们改进这假说,使之向真理的方向进步;当我们拥有的假说为假时,这种方法会让我们将它排除。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朝着越来越趋真的方向迈进和发展,从而让我们逐步揭示未知的知识,由此而对科学实在论进行方法辩护。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所涉及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学理论术语有无真实指称,即在客观世界中是否真正存在着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也可以看成是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问题。某些科学实在论者坚持科学理论术语真正有所指称,如“电子”、“基因”等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人为的虚构。他们把这一点作为他们真理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正如L.劳丹所指出的:“一个实在论者从来不会认为,一个理论的核心理论术语如果没有指称,它  相似文献   

5.
语义外在主义并不像标准看法"普特南善变"所认为的那样是科学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实在论意义上的科学实在论,而是对语词意义基于经验的温和的理性重构,本身并不预设任何形而上学方面的哲学立场。1976年普特南转向内在实在论之后,乃至在所谓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时期也并没有放弃被称为科学实在论的语义外在主义,而是一直居于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是普特南处理意义、指称、真理、知觉和心灵等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哲学方法,并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对当代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理论术语有所指称是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基本信条,它和"述谓问题"一起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的"真理符合论"的基础。然而,反实在论者怀疑乃至否定理论术语能够指称"客观实在"的可能性,并给予了充分的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回避(当然,第三个版首本先回避,然后又面对)指称问题而肯定理论真理性的"结构实在论"发展起来,并被认为是捍卫科学实在论的最好途径。通过对结构实在论三个版本的分析,即认识版本、本体版本和知识论版本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结构实在论的三个版本之间对待理论术语是否存在指称的态度是不同的,即认识版本"悬置"了理论术语的指称是否存在的问题;本体版本"否定"了理论术语有所指称的问题;而知识论版本是肯定理论术语有所指称。  相似文献   

7.
普特南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经历了起转承合的学术历程,即起于立——建立科学实在论,转于破——扬弃科学实在论,承于卫——捍卫内部主义实在论,合于真——反璞归真,回到生活实践。并且每转向一个新的阶段,都是对原有思想或理论在更高层次或更高水平上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焦点在于理论能否反映某种外在的根基,从而纠缠于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无法自拔。哈金认为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将考察视角从表征转向干预,于是,实验开始进入实在论争论的核心。一方面,实验有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通过对相关仪器的"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确保理论实体存在的确证性,从而为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新的哲学进路。尽管哈金发起了科学哲学的实验转向运动,但其实验哲学思想还是为很多人所诟病;这些质疑最后推动了哈金的转型,从基于实验的实体实在论转向科学实验室,试图实现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巴什拉以科学家、哲学家、诗人的三重身份力图调和理性与经验,并由科学与诗学两个方向生发开拓。在科学领域,以技术工程反实在论和其影响下的认识论、多元主体论对诗学构建产生影响,而经由元素(火、水、气、土)诗学到"想象力的现象学",巴什拉也在不断完善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但从物理、数学、化学等理论科学过渡到诗学构建,其独特的生命情感进程与理论发展转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渗透,旨在对他的科学哲学体系对诗学想象的影响做初步探究,并认为其科学与诗学思想相互交错上升,以一种潜存势能的方式凭借想象力达至精神灵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焦点在于理论能否反映某种外在的根基,从而纠缠于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无法自拔。哈金认为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将考察视角从表征转向干预,于是,实验开始进入实在论争论的核心。一方面,实验有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通过对相关仪器的“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确保理论实体存在的确证性,从而为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新的哲学进路。尽管哈金发起了科学哲学的实验转向运动,但其实验哲学思想还是为很多人所诟病;这些质疑最后推动了哈金的转型,从基于实验的实体实在论转向科学实验室,试图实现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合作本质属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合作之所以影响科学活动发展,就在于科学合作具有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科学合作是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研生产力中主体要素的科研主体合作,具有科研生产力的属性;另一方面,科学合作又是反映科研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特定科研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具有科研生产关系的属性,扮演着科研生产力联结科研生产关系的中介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是当代科学实在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虽然仍高举着科学理性的大旗,但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在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引入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科学看作是一致的,从而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许多思想、观念对教育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及方法等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本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构成了当代英美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两大领域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无实在论、非实在论以及准实在论等之间的争论是英美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与达米特的理解理论之间的论战推进了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不仅如此 ,这场争论还涉及其他哲学领域 ,并将对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明显不同,即“异常现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体完形”,构成实验的材料不可分割,但其中包含的属性未必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科学知识是一种“虚体完形”,它描述的属性依靠科学思维紧密相连,具有逻辑上的直接关系。从科学实验中提取科学知识,需要把实体的众多属性分出主次,舍弃大量非本质属性。当面对具体的科学实验时,这些非本质属性已无法还原,导致人们仅仅依据某一条理论预测实验现象,只能把握“实体完形”的部分属性,发现“异常”就在所难免了。所谓的“异常现象”本来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而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相似文献   

17.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ttempt to incorporate th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bout physical reality into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of quantum mechanics.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both scientific re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represent, on the basis of a rather broad spectrum, prevalent philosophical currents in the domain of science education,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ir essential commitments is examined against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quantum theory. It is argued in this respect that the objects of science do not simply constitute ‘personal constructions’ of the human mind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s individualist constructivist consider, neither do they form products of a ‘social construction’, as sociological constructivist assume; on the contrary, they reflect objective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physical world. A realis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we suggest,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for revealing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theory’s scientific content. It is pointed out, however, that a viable realis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requires the abandonment or radical revision of the classical conce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and its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presuppositions. To this end, we put forward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realism interpretative scheme,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the findings of present-day quantum theory, and which, if adequately introduced into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physics,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of learners towards an appropriate view of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