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论“无讼”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讼”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根源。“无讼”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价值观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为代表的东亚汉文化圈中,存在着一种注重和谐、倡导无讼的传统法律文化氛围。对儒家的无讼思想,不能简单肯定或全盘否定。只有揭示传达有无讼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法制的影响,弄清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将之与西方泛讼思想进行比较,才能正确评价之。  相似文献   

8.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无讼思想是是中国传统法制历史思想的勾勒和缩影,如何分析和考量古典意义上的无讼思想和现今流行的程序正义保障观的冲突和联系是构建我国当今立法思想的重要课题。试从无讼思想与调解协商的本质理念出发,以诉讼目的为角度,对两者关系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1.
神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的作用也是良莠杂糅,那么传统神秘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情况如何?为此我们采取调查问卷,针对青少年、官员及普通民众等三个群体进行抽样调查,从对传统神秘文化的认知、态度、看法、行为、目的等方面,了解人们对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和各种神功、异能、秘技的基本态度和参与情况。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正处于传统"礼法"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调查研究当前国民的法制观念,分析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制精神不尽一致的东西,为现代法制社会建设提供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文明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文明的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这一核心思想的吸收.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这种继承和发扬集中佟现为两个方面:一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二曰和实生物.差异并存。  相似文献   

15.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erceptions students at thre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four Rajabhat university campuses in Central-Western Thailand have of English. Th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on (1) their backgrounds, (2) their thoughts about English in general, (3) their thoughts about their own ability in English, and (4) their thoughts about their current English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better backgrounds in English. Additionally, most students at both types of institutions thought positively about English and their teachers, but didn’t think so positively about their own English ability.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responses were small and therefore any implication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erceptions are limited.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马克思·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划分 ,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从政治哲学建构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在伦理与道德之间确立其合法性根据的“德化的统治”的政治形态 ,主要表现为传统型统治 ;从政治运行状态看 ,中国传统政治则表现为将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魅力型统治。循此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类型的历史正当性和缺失 ,以及其与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区别 ,指出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伦理道德建构转变为中国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法理建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这一过程则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由于传统习俗、经济条件、政治控制等因素的不同,存在地区、群体和违礼逾制表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之一在当时影响巨大,它所提出的理论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法兰克福学派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虽然都冠有马克思主义的名号,但它们在文学领域的观点还是有所不同的。文章主要从文学艺术的本质、功能、形式及语言四个方面来初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素描是当今美术学科中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技能。具有独特民族绘画风格的中国画专业也不例外,素描已成为其造型基础训练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中西方绘画意识及造型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中国画专业在素描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中国画的素描教学应该注重强化体现中国画特点的造型意识,做到中西方优长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