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职院校的群育活动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和社会化,培养对学生和群体都有利的社会行为与特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回顾、比较分析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发挥群育在关键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形成关键能力的群育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情感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对自身进一步发展有一种愿望,对社会期望行为表现出亲近和关切,在行为后自觉达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群育是培养人的合群性的教育,它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狭隘集体主义的调和。群育并非新鲜概念,它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已经存在,目前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教育中仍明确提出群育目标。现阶段重新认识和引入群育,有利于厘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及合作精神,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4.
于惠 《山东教育》2005,(15):8-9
社会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愿与行为特征,是社会化的产物.儿童社会性发展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统一,是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工具等,它们形成了儿童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群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群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逐渐在淡化。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重新认识群育并有效地开展群育,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课程为切入点,从群育的内涵、意义入手,分析了群育在现代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群育重构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家庭教育应该围绕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这一主要任务,不断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和良好的儿童社会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要求幼儿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幼儿如实地看作是身体、心理和谐统一以及知、情、意和谐统一的整体,并在教育活动中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概括地说,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全球性幼儿教育的共同走向。我国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早在20年代就已有培养“完全之  相似文献   

8.
鲁玲 《文教资料》2012,(6):148-149
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听觉障碍儿童因听力丧失造成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落后于健全儿童。本文在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对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所谓社会适应行为,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条件,对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儿童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一些生活自理、动作和动作协调、社会交往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广州市3-6岁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比较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探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笔者特展开了本项研究,旨在为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儿童进行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经常深入了解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儿童从出生起,由一个初步具有各种简单感觉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观点、文化知识、道德面貌的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社会成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心理过程(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过程)和个性的  相似文献   

12.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目的 所谓社会适应行为,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条件,对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儿童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一些生活自理、动作和动作协调、社会交往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广州市3—6岁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比较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探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笔者特展开了本项研究,旨在为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群体也随之迅速扩大。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学校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这些都对他们的生活甚至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成为我国当前构建和谐教育和社会韵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群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由先秦时期发轫到民国时期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在这个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群育思想强调关怀他人、和谐相处,体现了群性的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改革教育内容的观点。 (一)学校教育存在各种问题,如热衷于追求升学率,偏重应付升学考试学科的教育;妨碍儿童、学生个性发展的划一性教育;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高难度教育;缺乏对儿童、学生的行为教育,在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智力发达的人这方面也很不够。 (二)鉴于以上现状和迄今为止实行各种措施的经验,为了适应今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初等、中等教育内容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尊重每个儿童、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就教育而言,受教育者不论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还是社会行为的适应及创造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受教育者,是接受环境影响的主体,是实施教育的基础,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内在因素。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影响和制约,是促使受教育者向目标转化的外部因素,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前几年,由于社会大环  相似文献   

17.
<正>《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幼儿(2~6岁)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奠基的综合教育课程。它以对社会生态的关怀及生活体验为主线,整合  相似文献   

19.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六个学会"的目标,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克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弊端,迎接对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世…  相似文献   

20.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德育最根本的个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德育中突显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品德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确立起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不仅是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