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从对自然的尊重出发,主张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在与自然的诸多关系中,"天人合一"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就不能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不掌握和应用自然辩证法.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贯穿了辩证法思想的专著,老子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其思想精髓.和谐思想对建立生态哲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老子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地与人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是统一体,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视天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老子主张对万物和人类都应有一种慈爱的情怀,使天、地、人之间维持着一种祥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关注的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关系。生态女权主义号召打破父权制的价值观,解放女性和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男女两性之间真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短篇小说《埃莱奥诺拉》,认为女主人公埃莱奥诺拉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她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埃莱奥诺拉之死及男主人公离开多色草山谷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女性与自然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相似文献   

11.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承和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仁学"思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之道。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思想,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15.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人、自然内涵的界定,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系统的联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适度性、伦理化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7.
素食文化由来已久,无论从健康还是生态角度看,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的平衡与我们的饮食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素食的兴起就是人们处理二者关系的一种有效尝试。素食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环保、自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不仅能保持人们膳食营养均衡,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台湾自然书写重视对环境现状的正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它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求与传统宗教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佛教生态理念来审视当代台湾自然书写的审美取向,可以更进一步挖掘其蕴涵的思想内涵.佛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亲近自然、善待生命、少欲知足等思想,在当代台湾自然书写中得到充分展示.台湾自然书写以此探寻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良性互动的美好状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马克思"人化的自然"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亮程散文对文明、自然与时间三者关系的独特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慢”的哲学,与当代生态哲学思考存在着诸多契合.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矛盾性认识,一方面体现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努力与可能,另一方面则肯定了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认识、融入自然的限度.他的思考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或可对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生态批评中若干争议的澄清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