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门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中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宗庙大门内拴  相似文献   

2.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3.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4.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5.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7,(7):54-55
"丰碑"古时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仅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官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相似文献   

7.
辨“祏”     
《说文》云:“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作为原始宗教形式,这里的“祏”如何理解?有人认为,由于“最早祖先信仰的‘先祖之尊貌’”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所以“宗庙之主为‘祏’”(马晓宏《天·神·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神运动》)。这是将“祏”同生殖崇拜相联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9.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10.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1.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2.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4.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15.
新编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过秦论》一文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注释是:“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宗庙与国家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按古代宗庙制度,  相似文献   

16.
“四仲中星”以昏中星推知分至点,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星象,其分至星正是今日四宫中星,四宫划分是“四仲中星”的产物,其时已有较发达的天文学。由《史记·天官书》的分野星及河图、洛书看,还有更早的天文观测,中国天文学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部电影叫《三笑》,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也有三“笑”,品之,令人得益不浅。当苏轼来到石钟山,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择石“扣之”时,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中常把“针砭时弊”写成“针贬时弊”,甚至连很有权威性的报刊上也在所难免。其实,“砭”和“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砭”即是砭石。是古人用石块磨制成的尖石或石针,用以治痈疽,除脓血。是我国古代的医疗器具。《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即砭石。所以,“砭”就是用石针或用针刺。《新  相似文献   

19.
《“泰山石敢当”是何意》(《语文知识》1997年12期)一文引杨羽仪的《太阳·神和人……》中“村夫石敢当为民除害驱逐妖孽而被敬为泰山神”之语,以此断言石敢当为一“村夫”,这实乃大错特错也,石敢当并非姓石的村夫,而是龙的第五个儿子。相传野龙生有九子,形态各异:第一个儿子叫贪婪,它的四足踏的一是兵书、一是宝剑、一是金元宝、一是珍珠。后来衙门的堂门上都画有贪婪,官员参拜均在此画下,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中焦仲卿别母殉情时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句课文中的注解值得商榷,特别是将“直”字解为“意思是身子骨硬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6年版)及相关资料,综合“直”字的古今意思,无非有以下几种:1、会意。小篆字形,从L(yi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横”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爽快,坦率等。2、动词,伸直,挺直,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