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之所以坚持等人,要把七根火柴作了妥善的交待后才安然长逝,唯一的原因是要让前面的大部队得到金贵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给1999年才走上中学教坛的新教师上“上岗培训课”,举到了《七根火柴》的课文实例,当我满怀深情地讲述无名战士怀揣七根火柴而让自己挨冻受饿,乃至濒临死亡的边缘时,我对无名战士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彻底利他主义予以由衷的高度评价。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孩子突然举手发言:“魏老师,我觉得无名战士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惨,他完全可以用一根火柴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把其余的六根火柴送到部队。您刚才也讲到他可能呼唤了几天几夜才唤到了卢进勇,如果在此之前他就冻饿而死了,又有谁知道他身上揣得有七根火柴呢?岂不是把自己连同火柴一起葬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给1999年才走上中学教坛的新教师上“上岗培训课”,举到了《七根火柴》的课文实例,当我满怀深情地讲述无名战士怀揣七根火柴而让自己挨冻受饿,乃至濒临死亡的边缘时,我对无名战士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彻底利他主义予以由衷的高度评价。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孩子突然举手发言:“魏老师,我觉得无名战士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惨,他完全可以用一根火柴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把其余的六根火柴送到部队。您刚才也讲到他可能呼唤了几天几夜才唤到了卢进勇,如果在此之前他就冻饿而死了,又有谁知道他身上揣得有七根火柴呢?岂不是把自己连同火柴一起葬  相似文献   

4.
程涛 《陕西教育》2009,(5):39-39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七根火柴》时,让学生了解到像无名战士为了革命宁愿牺牲自己,那种爱国的热情是何等的伟大。那么在今天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名战士在牺牲前没有忘记祖国和人民,把自己珍藏的七根火柴给了卢进勇。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四册教读课文《七根火柴》,塑造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存七根火柴,给长征部队带去光明和温暖的“无名战士”.故事写“无名战士”遇上掉队战士卢进勇托他把七根火柴带给部队,交代完火柴后,他就含笑九泉了.有一次我教完此文后,有一位同学举手发问道:“难道这无名战士竟能事先知道定会遇见卢进勇?倘生命之火将灭而转交火柴的人仍无着落时,他何不用去一、二根火柴燃一堆火、烧一杯热水以延长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为寻找转交火柴的人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我当时没马上回答,便笑道:“这问题提得好,请各位同学仔细思考一下,下一节课时,我们再来详细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七根火柴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课文首先描写草地风雨交加的自然环境,突出卢进勇对火的迫切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并委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最后写在无边的黑夜里燃起簇簇篝火。本文以小见大表现了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革命,  相似文献   

7.
画面一:课堂上一位教师正在讲授《七根火柴》,当读到无名战士一根一根慢慢数火柴,把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并用尽最后力量将手臂指向前方的时候,竞有学生掩口而笑……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教《七根火柴》一课时,曾问同学们:“那六七根火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却郑重其事地,用异样的声调一根一根地数着‘一,二,三,四……’,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这六七根火柴太珍贵”,“它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它可以拯救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我又问:“能不能删掉一根一根数的情节,把‘一,二,三,四……’改成‘七根’火柴呢?”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不能”。是的,这简单的“一,二,三,四……”,数出了七根火柴的珍贵,数出了红军战士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数出了那无名战士的崇…  相似文献   

9.
无名的妙处     
《七根火柴》中的主人公,学生们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名战士。接着有个学生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到底姓啥名谁?小说曾两处写到:‘……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手里……’应该说党证上有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为什么没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呢?”这个问题问得好,一下子问到作者的妙思巧构匠心独运上来了,作者这样处理显出了无名之妙。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下,无名之妙,到底妙在何处。一、代表一个群体,树起无名丰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一个学生举手发问:“我发现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病句。一个是卢进勇打开从无名战士左腋窝里摸出的纸包时,课文写道:‘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干燥的火柴。’我认为‘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是个病句。因为既然并排,就不能成为一小堆。这样写前后是矛盾的。另一个是,无名战士给卢进勇数完七根火柴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一、巧妙设问,调动激情 问:《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我们通过什么办法能知道无名战士的姓名呢?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提出好像与课文学习无关的问题,一时哗然,议论纷纷,不一会就有好多人抢着回答——有办法知道:通过党证。(学生情绪高涨)我紧接着追问:“  相似文献   

12.
《七根火柴》这篇小说以“七根火柴”和“火”为线索贯穿全文,着意描写了三个生动、感人的场面,塑造了无名战士崇高、壮美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崇高品质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精神。全文共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13.
笔在教《七根火柴》一课时.曾问同学们:“那六七根火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却郑重其事地,用异样的声调一根一根地数着‘一.二,三.四……’.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这六七根火柴太珍贵”.“它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它可以拯救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我又问:“能不能删掉一根一根数的情节.  相似文献   

14.
《七根火柴》是一篇以小见大的短篇小说,叙述了红军战士过草地时的一段感人的小故事,塑造了一名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为革命保存火种的无名战士形象,赞颂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光采照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尤其物质充裕的初中孩子们来说,七根小小的火柴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他们怎么能轻易地理解“七根火柴”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呢?于是,我采用了讨论式教学,设计了五大问题,教师提问、引导、小结,而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主动回答问题。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探讨内容及主要…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七根火柴》一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个人都是红军战土,都具有红军战土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那么,他们二人到底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呢?有人认为是卢进勇,因为小说的情节是由他作线索的;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他的形象鲜明、感人。  相似文献   

16.
如何精设巧问 ,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一、创新角度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 ,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七根火柴》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 :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 ?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 ,是革命先烈的代表 ,不写出他的姓名 ,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紧紧扣住“火柴”这一线索,叙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主人公无名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境界催人泪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文中生动的比喻,撼人心灵的场面描写,使文章融思想与艺术于  相似文献   

18.
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主人公无名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尚境界催人泪下,文中精美的比喻,撼人心灵的场面描写,使文章融思想与艺术于一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之受到心灵的陶冶,收到“文”“道”巧妙结合的效果呢?我的体会是: 1.激发感情,引入意境 《七根火柴》一文从头至尾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为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带着感情去学习,我精心设计了紧扣课题的情境性  相似文献   

19.
《七根火柴》的讲读教学正在进行之机一个男生饱含感情地读完了下面这一段:“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我随即启发:“这段写的是无名战士打开纸包、揭开党证的情景。想一想,文中有哪些表现力强的词语呢?能找出来品读一下吗?”生甲:“我认为‘抖抖索索’用得好。它描写无名战士手的情态,说明他已无法控制自己了。”生乙:“‘揭’字用得很准确。它表明了无名战士小。C翼翼、格外珍爱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无名战士的光辉形象。小说在不到三千字的篇什里却用了三分之二的笔墨着重刻画了无名战士的形象。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是通过三幅画面逐步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本文对此进行探赏。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本文就作品中四次写军大衣这一细节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