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大学美育研究少有从人生美学的高度提出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艺术教育方案。"人生艺术化"的生活理念使得人们在审美的精神中实现对物欲利害的超越,获得审美的人生体验。这一命题从艺术与人生二者关系的多重维度展开,具有外在和内在两条逻辑架构路径。在美育方面,"人生艺术化"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化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心理的健康平衡和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2.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实施美育教育尤为重要。在小学教育中开展美育教育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寓美育教学于各学科之中,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组建美育活动小组,多渠道地实施美育教育;三是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美育,作为一个包容宽广的范畴,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美育通常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指美的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美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理论,所谓的系统是指为达到共同目的,具有特定功  相似文献   

4.
音乐素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美育要遵循美学规律.音乐美学是专门研究音乐艺术美学规律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在普通高校要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接受音乐美学理论的指导,使音乐素质教育科学规范的发展,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赣州高校辅导员美育工作的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当前形势下,结合赣州发展实际,做好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美育的人生境界提升功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领航员;充分发挥美育对智育德育促进作用,使美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做好大学生学业上的指导员;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素质修养、身心健康中的审美教育,做好大学生生活上的服务员;加强美育对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心理上的保健员。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育教育理念也越来越深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加强对他们各方面的开发与引导尤为重要。通过美学教育,让小学生从小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所以,在对小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审美能力纳入评价标准中。基于此,从美育本身的概念出发,认真品析美学教育,并分析美育在小学生评价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育审美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它是教育学与审美学的统一,而非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它是一般的教育过渡到美育的中介,是一般的美学与美育学的中介性学科。也就是说,不建构教育审美学,美育学就无法从一般的美学中分化出来。不经过教育审美的中介,一般的教育无法转换  相似文献   

8.
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水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出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美育实施情况,寻找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美学理论体现,又是一种人文思想教育。在全球经济文化日益紧密的今天,培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优秀人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优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共课、选修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关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能帮助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通过美育,大学生可以获得各种真理和认识,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同时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下的.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它能使大学生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也正因为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教育事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立场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经历了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教育审美学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育美学出现了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它表现为三种样态:一是在教育学中直接沿用美学概念;二是对美学概念予以教育学的移植;三是对美学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教育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教育学的立场,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好地实现立美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而美育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从目前大学生美育教育存在问题入手,提出大学生美育教育应通过课堂教育及二课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实施审美教育(即美育),这是一项长远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同时在当前又有很大的迫切性。作为高等学校的美学教师,应当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根据这种认识,我在近几年的美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对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这里谈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5.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6.
美育巳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学美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统一于同一培养目标之下.真正的美育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普通动物学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挖掘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把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它们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对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美育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席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呼唤着美育——论当代大学生中的美育刘野王韶春张彻关键词:高等学校美育特点对策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园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美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步骤和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强化审美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等方面阐述了美育在高师教育中的地位,分析了高师学生应具备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四种审美素质,提出了加强美学课程建设、加强艺术教育等实施高师美育的五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目的 ,以生动形象为手段 ,通过富有个性化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 18世纪末 ,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虽然“美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但美育的意识和实践却古已有之 ,它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高等院校从事美学、美育方面的教学工作 ,就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任务及意义 ,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任务  高等院校教育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