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受到全球新闻界的重视。自然,新华社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到国际斗争的热点地区去,通过直接采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独家新闻。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说:“新华社可以派记者去喀布尔采访,也可以去游击队控制区,同时去,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为我们打开了去喀布尔采访的大门。但是,我们与有关部门就具体事宜协商妥当已是5月12日,苏联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2.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为我国画出了本世纪最后十年的宏伟建设蓝图,同时也给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为重要而难巨的任务。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我们的新闻报道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涉及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努力。当前,如何改进采访作风,把我们的记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就是一个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新闻界有的同志曾经提出:一篇报道的质量高低,七分在于采访,三分才是写作。这里着重强调了采访的重要。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采访是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毛薇 《记者摇篮》2005,(4):24-24
我们在采访中,一定要深入细致,不怕麻烦和辛苦,真正深入到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准确无误、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来在这方面,笔者体会很深。比如我曾采访一个残疾人,她叫赵丽,因出生时难产造成双上肢麻痹。采访时正值2月份,一走进她工作的画廊,室内非常冷。  相似文献   

5.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16名从未谋面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和高级代表,他们都是北京市市长刘淇的高参。5月9日、10日两天,他们汇聚北京,和刘淇市长一起共同探讨北京市的发展大计。 组委会和台领导一再指示,节目必须做好,要在国际周期间播放,以展示北京对外开放的形象! 联系采访的“三板斧”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实在不少。最着急的是如何能联系上这些“高参”?要知道,这些跨国公司总裁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是闪耀的明星,他们的时间安排都是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首先不可能提前到北京接受我们…  相似文献   

8.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9.
2000年9月15日,为扎实、有力度、全方位地报道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报社成立了以总编杜耀峰为首的报道团。报社领导将一份重要的采访任务交给了我和苏昕及三秦报的罗云云,全程跟踪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陕西一切活动。开始采访杨振宁博士,我们以为报社肯定会为此次采访创造一切条件,该准备的证件、行程时间表都会齐备,但是出乎所料,到了16日也未见动静。于是我和苏旰商量,没有条件,现在就自己去创造条件,完成采写任务。 意外收获 9月16日,我们乘车前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办理进机坪接…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在业务学习中,就深入采访问题作了两次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认为深入采访是作好报道工作的根本关键。上海分社的报道质量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采访中比较深入。我们认为:所谓“深入采访”的正确含义应该包括下列内容:记者在活动上应该尽可能地亲身去到发生新闻事实的现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14.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报社在去年8—9月间,先后派出六名记者,用半年多时间,采访乌鲁木齐铁路局辖区内的八十一个中间小站工区,行程近千公里,反映了兰新铁路通车二十多年来的变迁及沿途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沿革。从3月16日开始,《兰新线纪行》专栏在一版见报,到10月30日共发稿五十四篇,约五万余字。这样持久、全面、系统、一站接一站的连续采访活动,是我们《新疆铁道》报创刊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是铁路报纸新闻改革的一次探索,记者队伍的一次练兵,对提高记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改进采访作风,深入开展“四有”教育,都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16.
何涛  陆彦 《新闻记者》2004,(7):54-54
北京时间5月20日,《东方早报》文化专题部两名记者登上飞机,开始了全程独家采访普利策颁奖典礼的美国之行。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来到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城市———洛杉矶。一下飞机,我们立刻奔赴一举夺得5项普利策大奖的《洛杉矶时报》进行采访,与世界著名大报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17.
叶子  希良  齐正  保民 《今传媒》2003,(3):80-81
3月13日下午,《华商报》特派摄影部主任助理张宏伟和首席摄影记者胡国庆飞赴科威特,执行战地采访任务。这一举动,开创了陕西乃至西部新闻媒体记者到国外采访战争的先例。4月9日,两位记者凯旋。17日,他俩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1月14日,新华社正式通知我们和摄影记者王继雨三人赴沙特阿拉伯采访。正当我们等待沙特方面的入境签证和加紧行前准备工作时,海湾战争于17日爆发了。在沙特签证一时拿不到的情况下,总社决定派我们先到中东其他国家采访,一旦签证下来,再分头前往。于是,郭晓勇去叙利亚,朱界飞去以色列,王继雨去土耳其,然后我们两个又在开罗会合。 2月24日,我们从沙特驻埃及使馆拿到等了一个多月的签证,第二天一早就飞往沙特首都利雅得。这时,海湾地面战斗已经打响。整个中东地区都笼罩着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