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动态     
《衡水师专学报》2013,(4):122-122
气候变暖或致部分地区洪灾频率大幅提高《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预测,考虑到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洪灾发生频率将大幅提高.但在全球某些地区,洪灾发生频率可能反而降低.这表明有必要针对洪灾加剧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及进一步引入一些策略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2.
刘涛 《考试》2006,(11)
《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稿公约)京都议定书》,旨在国际社会能通过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京都议定书》是全球惟一一个以法律形式通过的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种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2005年2月16日已经正式生效,给渴望清洁空气和环境的人们带来福音。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履行国际环保条约承诺的义务,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忠安 《新高考》2010,(2):16-19
知识背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15日,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它将为人类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前进方向。一、巴厘岛路线图的产生背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为遏制全球气候不断变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在1997年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公约》实施取得重大突破,缔约方在日本京都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2014,(1):124-12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其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密切的关注。近几年,我国就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国和加拿大于2002年5月签署的“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公众意识和宣传教育”。此子项目的目的是将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各级决策者和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7.
误区一: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一般来说,其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备受关注.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无疑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密切的关注。近几年,我国就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国和加拿大于2002年5月签署的“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公众意识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关注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探讨如何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等气候经济学问题,对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中国对策,积极防范气候风险,重视全球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合作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程。由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全球气候谈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从新的视角思考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率先从环境、伦理与人权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人权造成的冲击日益加剧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其不利后果。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当今世界,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性质探索国家在气候变化语境里应该承担的人权义务,从而构建起人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1.
人权具有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宪法权利的多重属性。全球气候变化侵害了人权,引起了国际人权诉讼。我们应当从权利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考察气候变化与人权的国际保护之间的关联性。人权的核心功能是要矫正资源分配权的失衡现象,从而维持国家公权力与个人私权利的大致平衡。以人权保护的需求为原动力,以人权的矫正功能为手段将有助于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并制订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立法,尤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最为重要。为在环境领域树立良好的国际公民形象,澳大利亚积极参与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国际会议,并在所有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上正式签字。但由于受制于国内工业集团的压力,澳大利亚在减少温室气候排放而承担的国际义务方面常打折扣,这种做法不仅最终危害其自身经济健康,而且会影响它的对外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减缓全球变暖 在努力解决全球变暖的课题中,微生物学家发现一种以甲烷为食的深海细菌.可以为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16日,旨在防止全球变暖、要求相关签约成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性条约《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个最主要的具体成果,《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在国际环保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的减排义务,但是,由于中国是该条约的第37个签约国,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关于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曲线统计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人类面临的几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过相应介绍, 但在必修一中侧重介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别从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介绍,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当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没有提及.  相似文献   

16.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旱现出明显变暖的趋势。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全球变暖的真正危险不是温度上升儿度的问题,而是一旦突破全球系统动念平衡的临界,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会运转失常,并将引起全球的状态改变,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使人类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提高人类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3曰凌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一协定内容丰富,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重申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向世界充分展示新中国对外关系法治成果,实现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治体系系统集成的载体,中国《对外关系法》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对于有着正确国际义利观的主权国家)贡献了一份国家调整对外关系的“示范法”。中国《对外关系法》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对我国的全球治理观予以明确表述,并且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参与全球治理确定为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组成与权衡国际义利的考量要素。依据中国《对外关系法》,我国践行全球治理观需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任务,响应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具体落实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强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配套与政治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人类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是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控制碳排放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必须面对的任务。森林具有减缓气候变暖趋势的碳汇功能,因此,林业碳汇被认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森林碳汇更是作为首要的碳汇机制。我国林业碳汇虽然发展较晚,但已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等政策紧跟世界林业碳汇发展步伐。发展林业碳汇不仅有利于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但盲目地、大面积地营造碳汇林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和经济风险。因此,在碳汇林营建过程中,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7日—18日,全球192个国家的代表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共担",尤其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会议虽然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遗憾的是,会议达成的仅仅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