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能,显示出巨大的生态伦理价值,本文从探索"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出发,寻求"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38-40,4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部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天人一体,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独到的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命题,它所具有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时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载唯心主义的二元论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朱熹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具体包括:从"太虚"到"理"的发展、"一"与"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读书之法、性说、"理一分殊"和"天人合一"等。朱熹成就的取得与张载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等级化、伦理化、刑法化、和谐化的特征,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政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小说中"和"的文化内涵。首先,"天人合一"对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天人相通的人物、天人感应的内容;其次,小说中曹操的用人之道实践了"和而不同"的内涵,与刘备"同而不和"的用人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小说中的分久必合的故事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们分别从"仁"和"道"出发,都将道德关怀对象扩展至万物,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们不但能够为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提供精神养料,而且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先哲们以自己的直接生存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流变的自然节律和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秩序的体悟,所得出的"天人关系"的凝练性结论.这一思想后来被众多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涉及到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人性观等诸多方面.站在当下,面对天人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阐释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挖掘其现今理论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中展现其理论光芒.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从儒家的"仁爱"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墨家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深广影响,彰显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形成中国思想文化两大渊源的原因分析及对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再认识,阐述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社会及后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进程使人类文明出现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儒家提出的"中"、"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当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比汉英传统婚礼,分析汉英婚礼传统方面的文化差异性,汉族婚礼遵从"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英民族婚礼恪守上帝、基督的神旨。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高度性概括;"道法自然"是对当代社会管理按规律办事原则的本质性诠释;"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对当代社会人本管理及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庄子》寓言中涉及文学与自然关系的言论十分丰富,其中拟人、夸张修辞手法对自然之"道"的阐释,隐喻修辞手段的"生态化"取向以及绿色修辞言说对"天人合一"精神的揭示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庄子》寓言修辞的生态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最初来源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在地包含了"为天下开太平"的目的意识。继承这一传统思想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认识到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