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范帆 《青年记者》2008,(8):90-91
2007年11月16日19时29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社区》栏目,以《闲物送人,爱心涌动》为题报道了牡丹晚报发起的“闲物送人”活动。报道选取了菏泽市牡丹区低保户李翠华在牡丹晚报“闲物送人”爱心捐赠接收站内免费领取过冬棉衣被的画面,对菏泽市“闲物送人”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接受闲物用以帮助困难群众的主旨等给予报道。此外,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也在黄金时段报道了“闲物送人”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 1980年新版《辞海》有“楸枰”一条,释文说:“旧时多用揪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同书又有“弈揪”一条,释文说:“棋枰;棋盘。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查1947年旧版《辞海》也有这两个辞条,释文各如下列: “棋局也。楸木质甚坚,昔人以之作棋枰,故云。温庭筠诗:‘闲对楸坪倾一壶。”——楸枰“谓棋枰也。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弈楸可见新《辞海》这两个辞条的释文是沿袭旧版而来,释义简明易懂;只是两处所引同一《观棋》诗,一谓温作,一谓段作,稍使人疑惑。《全唐诗》第575至583页为温庭筠诗9卷,《观棋》是第9卷最后一首,题下有小注6字:“一作段成式诗”。  相似文献   

3.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伴我度过休闲时光最多的,总是放在案头的那一摞《新闻爱好者》。1998年认识《新闻爱好者》至今,她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暇闲之余,我特别喜欢到“通讯员园地”中畅游,从中汲取新闻写作的营养。《巧找素材》、《琐言琐事好新闻》教我学会新闻写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等来由头好作文》、《巧选角度写好稿》、《打开思路的ABCDE》送给我开启新闻写作思路的金钥匙;看了《一篇通讯拟了80个标题》一文,让我懂得“标题新颖、文章升华”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多上稿、标题请制好”。几年来,经过这位不开口老师的指点,我的业…  相似文献   

5.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6.
报载,4月13日上午,胡耀邦同志在接见湖北省和武汉地区党政军领导同志时,要求大家看一看4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报道:《今日西安“七闲庄”》。胡耀邦同志之所以向大家推荐这篇报道,就因为它“反映了许多问题”。可见,  相似文献   

7.
在岁终年末之时,在适宜读史与读哲思性散文的临冬时节,正好读到了与情景与心绪都相吻合的钱穆的《湖上闲思录》,这是爱书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遇;这似乎是上苍的特意恩赐,不亦乐乎。 《湖上闲思录》是钱穆于40年代任教无锡江南大学时写就的随笔集。当时,钱穆“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便时时徜徉于太湖的山光水色间,抱读《庄子》,时有闲思遐想,每于夜灯坐对,随笔抒写而成卷帙。全书都是有关哲学、人生、中外历史文化思辨的随笔短章,文思多有洞见,文笔空灵幽邃。全书并未提及太湖一个字,读者却可于…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6月24日第二版《长话短说》专栏,刊载的一篇题为《救救“胡子”工程》的短文中说,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建厂初期,调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如今学业荒废,丢了技术,当初的青壮年,如今有人双鬓挂雪,‘闲白了少年头’”。从文章的上下文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10.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提起“闲文学”,别的不说,一个“闲”字,就足以使一些“忙”人们侧目,似乎“闲”就是无聊,无聊就是有害,有害当然就必须禁止。可是“闲文学”却并未因此而断了作者,断了读者。相反,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这“闲文学”倒红火起来,好象“闲”是“忙”的影子,越“忙”也就越“闲”了。它客观地摆在那儿,简单地否定怕是绕不开它的——它的阅读价值需要认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十当案馆设置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赋予了档案馆新的职能。抓好“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是档案部门贯彻“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中闲”的创新之举,也是档案部门履行法定职责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就此谈谈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初写报道时,常为自己的稿件石沉大海而苦恼。一次与主任闲侃中得知,我团今年喜结良缘的25对青年军官中竟有19对是团领导利用外出开会、出差等机会帮他们牵线搭桥的,主任本人就为9名青年军官当了“红娘”。我部驻守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偏僻山沟里,青年军官找对象难。团领导甘当“红娘”,体现了他们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于是我立即写了篇《领导当“红娘”》的稿子,很快上了《中国人口报》二版头条,并加了“编后”。第一篇的发表让我尝到了“甜头”,以后我经常找领导和战友们“神侃”,这样做,竟让我“逮”住了不少“活鱼”。与领…  相似文献   

14.
作点补充     
今年第四期《新闲战线》的《一月谈》栏中,有篇文章提到天津日报敢于向读者负责,公开更正失误,并公布失误记者的姓名。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细读天津日报的“更正”,感到该报把这次失误(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错为“副市长”)的责任,都归咎于“系记者工作疏忽所致”,似不太公平。  相似文献   

15.
近有偶闲,饱览众报,发现贵报《细流集》办得较好。《细流集》“雷打不动”,几乎天天与读者见面,此其一。取材广泛,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涉,此其二。刻意求新,拾人牙慧之作,无病呻吟之篇,《细流集》实难寻见,此  相似文献   

16.
曾写过《热效应思辩》和《大通俗思辩》,那是前二年的事儿。今年以来,时代列车骤然加速,出版机制随之而变,变的主导方面,是一改出版业的官办性质,注入更多民间意识,“民办出版业”似乎已不是闲侃了。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说明作为出版业的“衣食父母”,读者概念不再只是“牌位”,巳直接关涉到出版业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18.
柳萌 《中国编辑》2005,(4):65-66
《说闲文丛》一套计3种图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据说在市场销路还算不错,最近逛书店又见冉版:在这套丛书出版之前,华夏出版社也出版过一套,书名是《生活艺术丛书》,而且这套丛书有8种之多。这两套丛书名字不同,内容却相差不多,都是受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启发,没有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的那套“五集”丛书,很难说会有后来的这两套丛书。  相似文献   

19.
我爱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我特别喜欢这个专页上的“生活琐谈”。它似生活海洋里一朵晶莹的小花,给我知识,给我甘甜。“生活琐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教你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的良苑。在这里,有教你怎样生活的《靠家庭是耻辱的》,有教你怎样对待人云闲言的《治一治“闲话篓”》;有教你怎样对待爱情婚姻的《不必拘泥于“第一印象”》和怎样处理家庭琐事的《要当开明“_法官”》等。就连为人处事,节日娱乐等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小言论我看的多了,自身修养有  相似文献   

20.
旅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刚写完《一个天使的堕落》,接着又为写一部书忙碌,一刻也闲不下来。她说一天不写东西就难过,“像吃了鸦片一样,根本戒不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