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道德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在"道德即自由的自律"的基础上,围绕义务和自律范畴,探讨了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等问题,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自由意志、敬重义务和道德自律是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一元准则义务论伦理学是在扬弃斯宾诺莎理性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斯宾诺莎关于道德的基础——理性、道德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道德可普遍化、理性功利主义应容准则义务论的思想虽然被康德所认同、秉承、继承和吸取,可是康德对伦理学的目的、出发点、价值取向、善恶之介定、伦理学之归宿的认识与斯宾诺莎有原则分野。斯宾诺莎和康德对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行为路线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原则、自由意志与责任、人生与幸福等问题的揭示,有其历史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3.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密尔是古典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扩展,批判地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道德原则的强调吸收了康德义务论的某些合理因素。密尔在功利和义务之间的这种融合不仅使其功利主义理论更具有合理性,也为规则功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实践理性的基本问题.目的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另一派是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它们都主张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某种功利或幸福;义务论主要指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论,康德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不在于功利或幸福,而在于道德规则的普遍形式.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继承了康德的传统,提出道德规范的正当性在于取得人们的普遍赞同;而麦金太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主张正当的问题应当依据共同体的善来确定.在后形而上学的条件下,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绝对”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它的外在表现“绝对命令”是康德无可批判的真理产物,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康德的道德哲学,绝对命令产生的绝对道德同样无可批判。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社会意识背景之下,加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如果能从其本体论角度引中出一条普世的道德规律,对于加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以道德法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的所提供的批判视野,分析了功利主义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理论困境,以及功利主义对其义务论的批评.以此为基础,进而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康德是如何看待功利问题的.功利主义对康德的批评建立在对形式主义的道德法则之狭隘化的理解之上;康德对功利问题有着全面而恰当的考虑,从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视野出发,功利主义也可以具有恰当的地位与重要的价值;另外,康德的批判视野对于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与价值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以降,随着传统道德权威的失落和人类主体理性的崛起,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道德相对主义的趋向。作为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各种“永恒真理”的批判,为道德的多样性和流变性提供了支持。但这往往被认为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定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的理论合法性。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符合描述性相对主义的部分特征,却并不接受限制性论题因而不会导致元伦理或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可通过将道德的客观性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说明道德变迁的客观规律,以道德进步论的方式支持道德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归责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论者提出的自由意志的叙述遭遇到决定论的挑战。面临决定论的挑战,一部分自由意志论者尝试肯定因果关系对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非确定性”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由意志无法捕捉道德归责所需的控制力。道德归责的控制力是行动者心理上与行为之间的主动控制,包含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此,道德归责的自由意志应当从“确定性”因果关系中解释自由意志。“半相容论”为寻求这种自由意志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康德通过理论概念分析的方式证明实践法则必须是纯粹形式化的,但这时实践法则只是一个假定,他随即转向对道德律实在性的论证,指出道德律是可以直接意识到的,并进而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及意志的自律。康德的这一道德观点其实足一次向“伦理学的主体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37-43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形成的重要阶段,其中的方法论更是其全部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康德先采用分析法通过逐步祛除日常道德行为中的经验性因素,推出义务的概念和道德法则;后采用综合法运用自由的理念把道德法则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论证了道德法则进入经验生活的可能条件。其方法不仅解决了道德标准的普遍性问题,而且回答了纯粹的道德法则与现实世界人们的道德活动如何结合的问题。但其分析方法得出的道德理论和综合方法设定的自由意志存在着循环论证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因其理论过于形式化而无法对人们道德行为发挥作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应实事求是,从“底线道德”开始.“底线道德”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以效果论是非;合法自利;交换服务;完成义务.在国家行为方面,国家应是先制订出各种公正原则,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5.
康德是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中伦理学就等同于德性论。康德通过对德性、幸福、道德情感等德性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的探讨,将道德原则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并指明道德原则不只是针对个别行为,也可以针对生活的整体,这又与德性伦理学关注生活整体的倾向接近。以此至少表明了康德伦理学并不是极端的义务论,而是和德性伦理学有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前围绕如何看待中国的道德现状和加强道德建设所出现的“滑坡论”和“爬坡论”,道德失范论”,“二律背反”、“代价论”和“划界论”,“内引论”和“外灌论”等道德理论观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9.
道德语境论是一种以语境为工具,研究道德原则、道德判断、道德信念以及其他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识论问题的实践方法论理论。道德语境论认为不存在道德原则,不存在“事实-价值”依附性,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是不需要依赖原则的道德认知过程。道德语境论把人的能动性和语境的权威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具有较强的反理论性,为实践事实、道德认知过程和人的能力提供了更真实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20.
康德善良意志的先天性起源于他的理性范畴论,这是个很奇怪的命题,既然是先天的,然而它又是可以分析的,那么康德的这种先天性原则的分析法是否就能证明其实践理性的完全合法性及其在现实的实践中的法则作用?这是需要加以认真探讨的话题。应该说,康德对休谟怀疑论的综合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道德与伦理的二元悖论,更没有在根本上澄清"是"与"应该"的经验与规范的二律背反,这种无休止的争论的谜团构成了康德自身的批判理论的永恒元素。但反过来说,善良意志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恰恰是其所具有的内在批判性所在,唯有如此,在其遭遇现实经验时才能具备自身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