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伟杰 《考试周刊》2010,(28):178-178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问题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即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教师要打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和谐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是让学生想象展开翅膀,因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初步建立起“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结构模式,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创设情境是在唤起学生原知的基础上,一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的。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这个“导”.是引导、指导、疏导。教师的“导”是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即“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绝对权威”地、全包全揽地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通过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使兴趣变成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要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摧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情境、故事、“破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问题.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要导在关键点和难点上,导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涪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要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减少无意义的“精力耗散”。教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预设”在学生学习语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考虑如何营造对话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等.这是推动掌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身的讲授言语,如开课时导语的精心调计.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策略等。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闪烁师生双方智慧火花的课堂.是和谐、民主、平等、进取的瀑堂。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非是回到过去的老路.绝非是教师“主宰课堂”.搞“课堂霸权”。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培养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探索、提出、解决等能力,旨在使学生成为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最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学会用学过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这一变革,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常常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地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知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一道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式.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俗语说:“学问,学问,学习贵在有问。”要想长进学识与能力,必须多问善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创设让学生“悱”“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越学问题越多,探求欲望越强烈,这才是理想的课程环境。可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曲解、简单化,只注意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而忽略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没有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究性教学已走进课堂,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冯辉梅 《教师》2008,(9):40-41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我以"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宗旨,尝试了以下工作: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搭建问题的对话平台.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如沐春风,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激起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有效提问。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享受数学,感受数学自身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获取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体验性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