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以”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大部分用法(如动词用法,介词、连词的一些用法等)不难掌握,但还有几种用法学生易混淆,教师易忽视,下面就它的几种用法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中,同义虚词经常被学生用错。教学中同义虚词的比较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就介词“顺”和“沿”提出具体的用法比较,并用简单的方式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和教师很快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言虚词用法多种多样,学生初学不易掌握其规律,本结合教学实际,着重介绍了“于”、“而”、“之”、“以”几个常见言虚词的用法口诀,并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句加以说明,达到便于记忆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许”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它与词汇演变的一般规律相同,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过程,兼有实词和虚词的性质。具体来说,“许”有表示处所和用于指示两种实词用法和作为助词时的虚词用法。限于篇幅,仅少列其例于下。  相似文献   

6.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教学,一般少不了文言虚词的内容。有的学生特别害怕文言虚词,认为文言虚词变化莫测,不易掌握其规律。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篇目中,或在同一篇的不同地方,它的含义不同,词性不同,或表示的关系不同。有的虚词有五、六种意思,有的有七、八种用法,有的甚至多达十多种用法。这对初学者来讲,确实增加了不少困难。为解决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困难,我摸索了一些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教一些古汉语常识以及讲读一些古文的基础上,给学生系统地归纳一下文言虚词的用法,为了便于记忆,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即所谓“口诀”,学生们觉得有意思,学起来有兴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为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些做法,我将这些“口诀”整理出来,让同行们批评指正,也可供有兴趣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论述了“被”的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说明了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现代汉语中虽然保留了它一些原来的意义,但是“被”的主要用法已经是用作虚词了。  相似文献   

9.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11.
「焉」字不只是语气助词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人教版高中五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四)》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后一课,无疑它应有复习巩固作用,内容宜疏而不漏,简而不缺。可课文写“焉”字时只说“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这就...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14.
虚词复习是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复习的一个难点。研究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虚词。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 ,一般不易捉摸。要正确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 ,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以 2 0 0 2年高考试题为例 :①中美关系  动荡 ,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他比你只是  差一点 ,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 .一再 多少 往往B .再三 多少 常常C .一再 稍微 常常D、再三 稍微 往往下面以“往往”、“常常”为例。“往往”“常常”乍一看似乎意思…  相似文献   

15.
“之”字用法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而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这里先讲它的主要用途,后讲它的其他用法。下面分别举例作些浅释。  相似文献   

16.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每年高考考试的一个难点。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很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下面的方法就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20.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