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傅斯年)  相似文献   

2.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34):102-104
他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卓越开拓者;他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伟大先驱;他始终关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进程;人生短短几十载,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财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被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高度评价他的办学功绩,“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相似文献   

3.
仰慕陶行知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哪位教育家的逝世像陶行知先生的逝世那样,引发那么巨大的震动、深切的怀念和广泛的痛悼?共产党哀悼,国民党哀悼,民主人士哀悼,外国友人哀悼……悼念的文章连篇累牍,悼念的活动蔚为大观。当时中国的党政军、文化、教育、科学等各界的知名人士大都加入了这个悼念的队伍。何以如此?因为先生是民族之魂、教育之光;因为先生乃当代师表,人之楷模;因为先生知行合一,爱满天下。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他为“万世师表”;胡乔木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吴玉章树他是…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对“因袭陈法”、“仪型他国”,是旧中国批判传统教育弊端和洋化教育的杰出代表。为普及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毕生奋斗,鞠躬尽瘁,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开辟者、先行者。他的思想主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培育具有集体精神的“真善美的活人”为目标;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主张解放、培养并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思想领域的一笔珍贵遗产。今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认真挖掘、整理、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27日伊顿公学现任校长托尼·里特先生就“伊顿公学——传统与现代教育的交融”和当今教育热点问题在北京发表演讲。其中“全面关怀”作为一种伊顿公学的办学理念引起了笔者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理念的反思。诚然,伊顿公学的全面关怀是以牧师关照为核心的一种宗教式的  相似文献   

8.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倡导自由思想,开科学研究风气,反对腐朽和僵化,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教育。他把接受的一些先进的西方教育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况,最早提出了“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等著名理论。时至当下,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美术等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理想,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教育公平是个人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是我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经历了艰苦、磨难、学习、探索、追求,他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三个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与人民生活向前发展。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顾红梅 《双语学习》2007,(6M):58-59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与学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对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教与学分家现象的尖锐批判。他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先生要边教边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在做上教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是真学。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3.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交汇处,以高度的智慧和超凡的勇气,毕生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一整套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为中国教育体制向现代转型提供了正确导向;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一、借鉴西方教育理念 建构中国现代学制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国旧教育制度进行扬弃,同时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蔡元培亲身游历了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学,系统考察了西方近代大…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一所学校,我们生活在其中。教育也在其中。而生活作文的基本理念是: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指针.对于我们加强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一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为追求光明的新中国,为发展进步的教育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追求进步的一生光照后人。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中陶会副会长杨应彬)1939年7月,他来到正处于抗日烽火中的重庆,创办了后来为世人所瞩目的学校——重庆育才学校,继续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教育科学出版社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P105)的道路。在这里,陶先生不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还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创立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为育才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精神基础,这些都成为育才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今年,是我校的创始人陶行知先生诞辰115周年暨逝世60周年,在此之际,我们全体育才人无比深情地缅怀为教育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一生的老校长。值得幸运的是,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还在,他的高尚风骨还在,他的办学精神还在。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教化与内化这一分析视角,属于教育社会学特有的一对分析视角。这一对分析视角的基础是在教育活动中社会文化与个体的主观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不同出发点和本位。运用在音乐教育中,提出这样的一种思考。其思路是基于课程改革中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为核心;以教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主线索;以钢琴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质线索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60周年。陶行知先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反传统教育和反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育学说。他的教育学说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思潮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他从事的教育活动完全是为提高人民觉悟、为人民谋福利的,特别是为提高广大农村的劳苦大众的觉悟为主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关注的中心,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他说:“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负担这个伟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