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气功的流派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功是几千年来在复杂的中国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各种纷纭的流派与类别。本文在参考大量气功史料基础上,将古代气功从动作、姿势、功能、功法机制、文化形态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力图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反映中国古代气功文化的恢宏面貌和基本情况。文中引用了不少较为难见的气功史料,可供当今气功爱好者参考;同时,通过对历史上儒、道、释等文化集团对气功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的探讨,指出:在历史上对气功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道家和道教,其次是医家。佛教中主要是密宗对气功有所贡献,而儒家在这方面的贡献和影响都很微弱,这种现象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周易参同契》在唐宋之前一直为道教外丹术士尊奉的"丹经之祖",唐宋间内丹术盛行,朱熹作《考异》对此书作了笺注,并阐释其中所蕴含的阴阳观.  相似文献   

3.
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文化中的"乐生、重生";"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神形兼修"等思想浸润着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国传统体育,为多视角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兼具实用性与精神性的艺术,宗教建筑的精神性功能更加突出。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其建筑中蕴含了大量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章主要从道教建筑的材料选择、整体色彩、装饰艺术以及建筑整体形制等方面特点入手,在介绍道教建筑特点的同时,依托成都青羊宫这一道教建筑实物典例,揭示道教建筑所表现的道教思想追求以及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深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凝聚着儒家、佛教、道教等文化内涵。本文从道教教义哲理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关系,研究其文化内涵,对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健身气功与儒家环境教育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且具鲜明时代感的气功功法,用儒家的环境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指出,倡导儒家环境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提高健身气功的修炼功效,而且有利于完善健身气功科学体系的建设;同时,从优化健身气功修炼者自身“内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外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环境教育思想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健身气功与教育相融合的"健身育人"的思想,在国内初次探索了健身气功教育教育思想的内容,并试从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价值入手,探索了健身气功教育是健身气功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以求从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研究健身气功教育、研究健身气功与教育相融合。这对于创建国内健身气功教育的学科体系,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健身气功教育人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晋代葛洪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气功学家,也是一名养生学家,他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是他的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是他养生方法的实践基础.阐述他的养生思想对全民开展健身运动的今天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4 明清至晚近道家养生 明清时期活跃于祖国南部的道家气功养生有两大流派:一是以陆西星为首的东派,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故称东派;一是以李西月为首以四川为活动中心,故称西派。两派虽有不同,但其内炼理论学说均承继了宋元以来的道教内丹功法。陆西星主要活动于明代后期,李西月则晚约300年,主要流传于清道咸年间,是清代道教气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气功概念和四种功法习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健身气功的心理功效,认为健身气功具有改善情绪、优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涵养道德的功能。并从健身气功的想象、文化学和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健身气功心理功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健身气功与儒家社会教育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儒家的社会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归纳总结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儒家社会教育思想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并针对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了健身气功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试述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中医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密切关系,论证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3.
从儒、道、释主体文化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审视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联系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从儒家、道家、佛教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华武术文化现象。旨在完善中华武术的体悟思维观,发扬中华武术体悟的文化特质,更好地诠释中华武术的体悟过程。  相似文献   

16.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执着于现实,老子则追求超越现实;孔子对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以正面继承为主.老子则以否定传统文化为主;孔子要人承担社会责任,老子要人恢复自然本性.孔老思想虽然有时立,但以互补为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一样,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同样既有积极的元素,也有消极的成分。纵向来看,由于战国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传统的体育精神的基本框架也就随之而酝酿出来了。就传统体育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剖面情状看,"和"是基本的主干,至于积极的身心修养观、积极的养生观,或崇"道",或重"仁",或痴于阴阳五行变化,无不都是在变化过程中寻找人的身心运动的制衡点。"和"才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主干,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体系正是以这样的主干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要通过对古希腊宗教和中国传统道教两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审美观进行分析,讨论宗教在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