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算是一位思想的引领者。他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一种引领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这种本性原本是相同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生活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了背离“善”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2.
纵观儒家思想史,对维系社会秩序的"礼"的合理性的论证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儒家思想家在看到"礼"的规范作用的同时,又看到了"礼"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为缓解"礼"与"人性"的这种对立与紧张,他们从理论上做了种种论证。  相似文献   

3.
王秋冬 《语文天地》2013,(11):29-30
儒家思想是人生智慧的积淀,具有永恒的价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智慧的人生,让学生感受到"仁爱"、"忠孝"的赤子之心,将博学慎思,温故知新的学习品质融入到自己的人生成长之中。一、走进文本,感受儒家思想之内核忠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游魂"抑或将"复兴"?国内外学术界分歧很大。社会学的实证调查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的现状。对广东省10所高校4 177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虽然没有受过制度化儒家思想教育,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较高;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更注重道德修养,更孝敬父母,在诚信自律和公益参与方面也做得更好。可见,儒家思想并非仅仅是"游魂",但以"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视角看,儒家思想的"复兴"前景还取决于儒家思想自身普世价值及与时俱进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也深受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德教"、"道德自觉"、"力行"是儒家思想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诚"的概念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范畴,在知人论世和对性与天道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字来源于古代战争,后来被引申为真实无妄的情感,表现人的内在本性。"诚"的概念不仅作为一种本体论贯穿于儒家尽心—知性—知天和知言—知礼—知道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在个体修身以及天人关系上,还影响着儒家的思维模式,即以主观内省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以"天人合一"为原则的整体性思维,以自身作为实践和思维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知识进路。  相似文献   

8.
《焚巾曲》是流传于黔东南巴拉河两岸的丧葬风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本性或生命形式。这种本性或生命形式是由时间、空间与方式完美融合而成的。即某一族群在某一历史时期依据生境而构建的族群文化方式,但其本性与生命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发展历程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原生态文化"是被设想出来的,是"被原生态"的,是"想象的原生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育家的“类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相似文献   

10.
本性最美     
正6月12日晴很多人在问:"本性到底是什么?"本性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还是后天培育的人格?是上天赐予的品性,还是环境造人的本质?所谓"本性",望文生义,即本来的性格。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对本性最好的阐释。本性的鲜花最艳,本性的柑橘最甜,本性的语言最真,本性的问候最暖,自然,本性的人应该最美。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拥有自己的本性呢?利益和人情,早已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勾心斗角早已见怪不怪,他们的本性,早在这个浮躁的尘世中消失殆尽,苟延残喘……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视道德重于一切,追求以和谐取代冲突,主张怀仁于心、先他于己,提倡义高于利。这种崇德、尚和、尊义的儒家思想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守成力量,这也使得古往今来儒家之道经常被适用于中国的对外政策。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儒家思想的守成力量与诚仁之心于当下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其思想之源亦是其发展之辕。  相似文献   

12.
张宝锁 《考试周刊》2013,(50):127-127
<正>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和选修四对儒学发展和孔子的生平思想作了系统介绍,但对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却鲜有涉及。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中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作为两种异质文化精神,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并非是水火不容式的绝对对立。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都脱胎于上古和三代文明,由先秦"士"阶层分化而出的儒、兵、侠则是二者产生的物质载体。儒家思想继承了上古和三代文明,而上古和三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相似文献   

14.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较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并且活跃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以拥护"礼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不同时期的儒者对于"礼"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便是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不同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礼"的认识,也有着相同与不同,通过比较三人"礼"的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清先秦儒家思想流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通过"礼乐"这一视角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从"产业化"到"公益性"的理论和政震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教育本性的重新理解和厘定.教育产业化是一种经济取向的所谓教育改革,它是对教育伦理本性的背离,而教育公益性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充分把握教育的伦理特性,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观察教育问题的伦理视角,在实践上坚持教育的伦理操守,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坚守良知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与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7.
绵延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国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体系十分庞大,内容也很丰富: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思想,几乎为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准绳。这些思想都对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但它们并没有扭曲人的本性。儒家思想的主要作用,是提醒世人,而不是约束与压制个体。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欺负或者强迫那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在成为孔子弟子之前,子路为人极其刚正、好勇尚武、恃才傲物。  相似文献   

18.
正上课"勾一勾"教材的重点,课后"对一对"教材完成作业,考前"背一背"教材勾画的内容,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更未形成互动关系,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历史的法宝是"背"。这种学习方式消磨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转变广大师生对历史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一、主动接受学习教育理论家认为学习有两大本性,分别是接受本性和构建本性。接受本性指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生活习惯养成等都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蒙以养正""遵循规律""严慈相济"为主要原则,探索儒家思想与幼儿教育有效结合的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春秋决狱"之风兴起之后,儒家思想便通过"春秋决狱"的形式而被引入司法实践领域,开启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门.许多律学家用儒家思想对成文法的注疏、解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上"纳礼入律"奠定了基础.魏晋北朝诸律家秉承"引经决狱"之传统进而"纳礼入律",对于将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