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书稿托付中华书局。心里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我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能在央视谈谈《论语》的话题一样。②对《论语》的情感,我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我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相似文献   

2.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4.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5.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从这个视角看,《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其间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文学名著,其书名含义及得名缘由却鲜为人知。下面择要介绍几种,相信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伟大的文学名著的全面了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说起《论语》的得名,还要从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谈起。古典书籍从体例上大体分三大类,即"著作"、"编述"、"抄纂"。而由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lun",所以《论语》中的"论"就是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论语》  相似文献   

7.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思想的宝库,还是一部语言的宝库,达到了孔子所追求的"文质彬彬"。词语修辞是《论语》的修辞魅力之一。所谓"因字而生句",正是由于对词语的精心选炼,《论语》的遣词造句才显得准确明晰、精炼生动。  相似文献   

8.
周红阳 《教学月刊》2007,(10):37-41
在落实《课标》教学理念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选修"课程的出现对我国的中学教学而言,应该是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于是内容多样的"选修"教材便应时而生,而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凭借《论语》历史悠久而非常独特的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之深刻影响,又值当今"《论语》热""持续高温"的大背景,自然更多地赢得了师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历代对其解读也不断地刷新,本文对《论语》所言及的交友观"无友不如己者"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孔子的交友观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交友是"泛爱众",狭义上的交友则是择贤而处。孔子的这些交友观对现代交友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论语》居国学经典"四书"之首且很早就代表中国文化传到海外。《论语》是"成语之书",尝试将《论语》中的成语单列出来,通过相应的分类分级及文化归类等处理,据以编制教学素材,进行成语分级教学实验,借以探索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的新路子,从理论上推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15.
陈军 《教育》2022,(15):4-7
"时习"一词,出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杨伯峻先生对"时习"的译注是值得信任的.他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杨伯峻把朱熹的注解和王肃的《论语注》作了比较,说,王肃按周秦语言解"时",而朱熹则是...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上"学习"的口传文化渊源及其特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专家叶舒宪的考证,《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名称是"语病"。因为"学而"不是一个词,而是引自孔子教学语言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外,在《论语》中类似的,还有第七篇的篇名"述而"其实也是截取孔子的另一名言"述而不作",于是引出了关于《论语》口传语境的发掘,呼吁重新恢复深远的"口传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指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寻常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就收藏在有限之中。  相似文献   

20.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