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就是不应该排斥和岐视“差生”,应该差生优生一视同仁,要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与问题做具体的思想工作,促使差生向优生转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4.
“优生”做好事—德才兼备“差生”做好事—不务正业“优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高—理所当然“差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高—肯定偷看“优生”体育成绩好—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差生”体育成绩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优生”长得好看—才貌双优“差生”长得好看—绣花枕头“优生”爱劳动—保持劳动本色“差生”爱劳动—只能干干这个“优生”答对问题—到底具有真功夫“差生”答对问题—瞎猫碰上死老鼠“优生”爱说话—直爽开朗“差生”爱说话—癫癫狂狂“优生”上课睡觉—睡觉还在看书“差生”上课睡觉—看书还在睡觉“优生”上课做小动作—天真有…  相似文献   

5.
在班级管理中,班任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两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生、差生”,中间自然就是“中等生”了。平时,班任接触最多的就是“优生”和“差生”了。“优生”是学习上的尖子,班级的佼佼者。所以,班任时时注意“优生”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提供一切优越的条件。“差生”是让班任最费神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不好,常惹是生非,给班任找麻烦。班任要想管好班级,首先要管住他们。因此,“差生”也成了班任经常关注的对象。而且有的差生并不什么都差,他们往往在文体活动中表现很优秀,为班级争得荣…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句话说明了师爱的巨大作用。作为班主任不管是在班级管理还是教学中,尤其在“差生”的转变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出师爱的作用。班主任用一颗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由此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差生”为优生。那么怎么才能使“差生”转化为优生呢?  相似文献   

7.
寒枫 《今日教育》2010,(5):56-56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具体到英语教学工作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成绩。尽管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优生”,但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更应该偏向“中差生”,因为这才是增加班级“优生”比例,提高班级英语成绩的唯一途径。我主张将“中差生”分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8.
正常听许多老师说:"我宁愿教一百个优生,也不愿教一个差生。"人们眼中的差生就是后进生,而差生通常表现为:一是成绩差,一是行为习惯差,还有二者兼有的双差生。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优生毕竟是少数,如果说优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好理当得到老师的重视,那么为了搞好班级管理,更应该重视差生的转化工作,也只有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才能真正体现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记得魏书生  相似文献   

9.
徐志红 《物理教师》2006,27(4):9-31
1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在传统的“齐步走”的授课模式下,所有学生“一刀切”,教学时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最终导致尖子不尖,差生更差的现象.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我们教师应该钻研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0.
差生的“差”是相对于优生的“优”而言。实际上,差生大多是差在文化基础上和遵守课堂纪律上。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根据差生的特点将适当的表现机  相似文献   

1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既要做好培养优等生的工作,更要做好辅导差生的工作,在培优辅差中带动中间学生。只有及时而细致地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来做好这一工作呢?  相似文献   

12.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方面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效应”。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班级管理又何尝不存在“马太效应”呢。编排坐位,优生坐前排,居中间,差生靠两边,往后挤;组织活动,优生唱“主角”,出头露面机会多,差生当“陪客”,活动时间少;课外辅导,优生开“小灶”,吃“偏食”,差生靠边站,无人理;评优表现,更是优生的“专利”,与差生“绝缘”。长此以往,导…  相似文献   

13.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14.
(一)很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沿用“差生”、“优生“、“中等生”的概念来划分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和操行品行的等级,把学业成绩处于两级的称为“优生”和“差生”,如果连带操守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学校里,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差”的学生和“好”的学生。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教师在关心“优生”的同时,也要关心“差生”。所谓的“差生”,即是指那些成绩差、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在班上的人数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他们不但会影响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和先进的学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提高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师当务之急的任务。“差生”的转化对于树立良好的班风,维护良好的班风,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盾量县有+分蚕萼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 ,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如 :那些学习成绩与学习纪律都表现好的学生被称为“优生” ;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称为“差生”。目前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 ,每一个学校 ,每一个班级的管理 ;对每个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班主任如何抓好“差生”工作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 ,“优生”的优点常常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学习、思想、劳动、文体等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容易被发现。同时 ,作为教师也往往处于自觉不自觉之中偏爱他们 ,这无疑激发了“优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后进生长时间“吃不消”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优生由于长时间“吃不饱”,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学习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掘.事实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想教好所有的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事实上,有不少老师常常关爱优生,嫌弃甚至憎恶“差生”,以致师生间情感相悖,关系紧张,在思想上格格不入,形成了令人痛心的局面。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关爱“差生”,走进“差生”的心里,才能逐步转化“差生  相似文献   

19.
巴班斯基差生与优生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所蕴含的差生教育思想和优生教育思想.并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巴班斯基差生教育和优生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班级中,即使程度比较整齐,也可以区别出哪些学生足优生。哪些学生是差生,优生和差生是客观存在的。谈论优生和差生的话题不少,但是能帮助优生和差生正常发展的具体方法却不多见,这是由于未能打破旧成见,未能及时探索出新路子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