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围绕“五育并举”目标,将劳动教育的种植养护主题教学内容与科学、人工智能课程有机融合,采取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劳动子项目,不仅了解了家居植物种植方法、养护技巧等科学知识,还学会了运用编程技术设计“智能花匠”,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播劳动文化以及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已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内容。本文从"工匠精神"视域下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从多个维度探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提供有益指导,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地质类专业的“艰苦”特点、行业的持续发展、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都要求加强劳动教育。现阶段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浮于表面,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章指出了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包含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该劳动教育体系坚持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地质企业及所在社区协同育人,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地质行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秉承“快乐教育”办学理念,横店临空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的劳动校本课程“我劳动我快乐”,从家园劳动、校园劳动、田园劳动及创园劳动四个板块入手施行劳动教育,力求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构架、实施与评价,达成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依托周边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家、校、社”多方协同育人合力,建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元劳动任务群,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突显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拥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条件和功能优势,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劳动教育存在地位边缘化倾向、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不强、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育人导向,遵循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完善多层级考核评价机制、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劳动育人实践项目、深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劳动锻炼、优化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2018年提出加强劳动教育以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参与不高;劳动教育课程零散,缺乏系统设计;劳动实践活动虚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入手,提出以必修劳动课程为主体,渗透式融合课程、专题式拓展课程为两翼,构建“1+2+N”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系统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劳动教育的时间上作了详细的规定。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双减”政策这个契机,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将这个综合育人学科的作用发挥到最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将不断从劳动中解脱,将会有更多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更加注重闲暇生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重视闲暇教育。闲暇教育是高校实现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新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新路径,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新需求。闲暇教育是综合的教育,需要体现整体性。在办学中强化闲暇教育环境创设,挖掘闲暇教育的德育元素,开发闲暇教育课程。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课外闲暇实践,将闲暇教育与生活融合,培养学生健康的闲暇价值观,引导学生过有价值的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10.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界接触的媒介,潜藏着无限的教化价值。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劳动却未获得应有的尊重,劳动内在的道德性未能很好地得以显现。基于教育哲学的视野去探寻劳动的道德教化价值,以期揭示劳动对于"养育学生的个性,培植学生的良心以及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生活意蕴"的意义,进而挖掘劳动的道德性,最优化地实现劳动的教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中外合作"2+2"项目向纵深发展,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一个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我监控和管理能力,尤其缺乏英语学习自信心的独特群体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棘手问题。本文结合广东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项目,构建"课程-培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外语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出国留学所需的雅思要求,共建广东高职教育新高地。  相似文献   

12.
加强学生的社会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针对我国体育院校在运动项目教学中重物轻人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项目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素质的成才教育;而人文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素养的成人教育。只有建立科学知识与人文相融合的运动项目功能教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社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即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及其品质、提升学生基本劳动能力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体现在语文学习促进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学丰富劳动精神,语文作品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劳动教育的“两层面、五类别”分析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旨在重构语文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从“知识教学”到“价值引领”;丰富语文教材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贯彻与时俱进原则;践行课内课外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课程体验”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向高等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高等体育教育担负着培养人身心健康的任务,从教育内容上看应包括人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体育教育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身心培养的教育属性,在实践上也应充分反映出教育属性的培养活动.体育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做人甚至比做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懂技术、会创新。新时代要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科学DV制作”是一种极具思维含量和挑战性的创造性劳动,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劳动教育载体。本文以武汉六中高中劳动教育“科学DV制作”课程的探索为例,从课程设置、目标确定及实施反思三个维度阐释了学校在高中劳动教育新途径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劳动技术课现已成为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力措施之一,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基本的劳动习惯的培养。这种习惯的特点之一,就是形成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还要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具体到个人的衣食住行中。 一、首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转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再是一名成绩优秀生的一个无所谓的玭瑕,尤其是将来要充实广阔天地”的农村中学  相似文献   

17.
在更加关注人文、关注教育均衡的今天,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因地制宜、以生为本,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项目教学法逐步渗透到高等职业教学领域中。项目教学法让教学重心从学生的理论学习转移到学生设计项目实施计划上,将理论知识点践行到实际操作中,让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衍生到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能力中。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为例,探究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住宅空间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落实“五育并举”,初中教育体系应当聚焦劳动教育,探索出学科融合路径。英语作为初中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劳动教育效果,初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英语教学课堂为主战线,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方式,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全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分析初中英语课堂劳动教育渗透问题,随后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社会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本质属性并未改变。本文主要论述劳动教育的意义,分析智能化社会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各个主体应把握智能化社会中劳动教育的变与不变,基于学生需求、时代要求,在多元的劳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