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坡羊·潼关怀占》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作品。张养浩一生宦海沉浮,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遭过不少风险,于是弃职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元史·张养浩传》)他赴任后,致力于治旱救灾,积劳成疾,到官仅四个月就卒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途经潼关,凭吊历史遗迹,感慨民生多艰所写。在诗中,他以古喻今,从而赋予了这首怀古之作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潼关雄居秦、晋、豫三省要冲,位于黄河、渭河汇合处的南岸,是古都咸阳和长安的屏障。它的北面是浊浪滔天的黄河,南面是一片崇山峻岭。这里谷深崖绝,人行其间,仰视悬崖,俯察洪流,无不心惊  相似文献   

2.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一生宦海沉浮,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遭过不少风险,于是弃职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他赴任后,致力于治旱救灾,积劳成疾,到官仅四个月就卒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途经潼关,凭吊历史遗迹,感慨民生多艰之作。他以古喻今,赋于这首怀古之作以现实意义。潼关雄居秦,晋、豫三省要冲,位于黄河、渭河汇合处的南岸,是古都咸阳和长安的屏障。  相似文献   

3.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就任陕西行台中丞,路过潼关时,看到关中的旱饥,吏治的黑暗,人民的苦痛,引起怀古之思,写下这首哀叹黎庶的壮歌。  相似文献   

4.
<正> 在元代已知姓名的二百多位散曲作家中,张养浩是在散曲数量上仅次于张可久、乔吉並有别集传世的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元散曲爱好者都是从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知道其作者张养浩的,至于他还有哪些散曲,思想内容如何?有什么创作特点等等,则了解不多。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其散曲作一粗浅论述。翻开《元史·张养浩传》,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不仅是元代,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少有的好官。他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幼有义行,好学不倦,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  相似文献   

5.
张养浩是元代后期著名作家,他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不可多得的名曲。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关中大旱,作者调任陕西行台中丞。外出赈济灾荒,途经潼关有感而作此曲。全曲共九首,下面讲析第七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  相似文献   

6.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是元后期重要的散曲家。他一生宦海沉浮,屡次遭贬辞官,与人民较接近。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天历二年,陕西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途中作九首散曲,很能代表他的思想,是他一生目击了人民的苦难之后,从历史的高度对百姓生活高度概括的反映。而九首中又以·潼关怀古》为最精辟、最深刻、最感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散曲。一开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我们眼前顿时出现了气势磅礴、开阔雄伟的场景。山:华山。河:黄河。表里:内外。潼关正位于这内…  相似文献   

7.
一曲沉郁苍凉的历史悲歌──张养浩《潼关怀古》的主题及其它张丛林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思想进步内容丰富的小令。作品通过...  相似文献   

8.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不少读者不明白,作者为何有这样沉重的责任感呢?这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加以理解。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它们分别代表元散曲某个方面的成就。《秋思》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以描写生动见长:《潼关怀古》则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楷模,以思想深刻取胜。据此,它们在写作上就各有侧重。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些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小令,短小精炼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秋思》是不用多说的。仅看前三句十八个字九个景就可见其语言精炼简洁了。《潼关怀古》也是  相似文献   

10.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属于散曲中的小令一类。刘熙载《词曲慨》说:“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这两首小令能于短章尺幅中包孕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容,实  相似文献   

11.
杨漾 《语文知识》2014,(11):76-77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晚年的散曲代表作。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途经潼关时,由眼前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在他以“山坡羊”为曲牌所写的九首怀古之作中,《潼关怀古》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现行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选录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183;潼关怀古》作为学生阅读教材,课本对曲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解释为:“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经行,经过。”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元曲,我认为,把这儿的“经行处”简单地解释为他“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  相似文献   

13.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性苦!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元代散曲中的小令,是元代众多散曲中的佼佼者,为张养浩(1269—1329)应召赴陕西行台中丞任,路过潼关时所作。元朝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到关中治旱救灾,目睹灾民苦况,无力振救,心绪沉郁;凭吊古迹,感慨系之,于是奋而成章。全曲可分为三  相似文献   

14.
《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选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写的.作者面对潼关这个古来兵家必争的政治军事要冲,抒发了他同情苦难民众之情:封建最高统治者你争我夺,改朝换代,无论谁兴谁亡,到头来只有老百姓遭殃.  相似文献   

15.
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曾在朝中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要职,后退隐故土。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他应朝廷征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身心交瘁,四个月后卒于任所。他在陕西任上用“山坡羊”曲调,写了九首怀古小令,《潼关怀古》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散曲写了作者亲眼看到的陕西大旱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发出由衷的感慨,读来十分感人。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小令,《山坡羊·丽山怀古》则是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小令。张养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到陕西救济灾民,留下了一系列怀古小令。  相似文献   

17.
一曲【折桂令】《金山寺》“长江浩浩西来”,奠定了张养浩在元代曲坛上的地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评云;“此词称赏者众。”并取之为定格。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亦称其中“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上下,天地安排”为“景中壮语”。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更以议论之精辟及其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大大地提高了张养浩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散曲史以及文学作品选中,都必然要讲到他的这只曲子。此曲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张养浩在散曲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有必要对其散曲创作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蜀书·魏廷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较本传为详,可以参看:  相似文献   

19.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十九岁这年秋登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其业未竟’,被荐为东平学正。”(《张养浩作品选·前言》)历任礼部令史、御史台台椽、堂邑县尹。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调入京城,先后任太子文学、监察御史,每每犯颜直谏,毫不顾及自身安危。终因万言《时政书》而让“当国者不能容。  相似文献   

20.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1.,在河之洲。,君子好逑。(《诗经·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3.采菊东篱下,。(陶潜《饮酒》)4.,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6.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孟子》)10.,,,,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二、理解运用性默写1.人们常引用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