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浅析宋诗特点及创作上的遗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开形象,就没有诗。散化,议论化,“以才学为诗”是宋诗的特点,这一特点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这也正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宋诗以为诗,爱“言理”,与当时政治化因素及诗歌发展历史因素有关,并非全无可取。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感人易,入人深,言有辞采,理有情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深得宋诗之妙。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议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4.
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议论化。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有所论及:“唐诗丰腴,宋诗瘦硬,唐诗如牡丹芍药,宋诗如秋菊寒梅”,“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诗扬弃了唐诗。“缘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诗画一体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唐诗多激情的抒发,宋诗多理性的探索、历史的回思。  相似文献   

5.
江西诗派重议论重说理的诗歌创作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风格特征,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创作及主张从创作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宋诗的创作并影响后人。宋诗理性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文学创作上的求新;严酷的政治局势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北宋理学兴盛也使宋人的文学创作带有更多的说理说教意味。  相似文献   

6.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7.
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与唐诗相比宋诗的题材和语言趋于通俗化。诗歌中有鲜明的忧患意识,出现了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风格上追求平淡为美。  相似文献   

8.
管艺婷 《文教资料》2011,(36):202-204
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廊中的一份珍奇异宝,其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与处于诗歌顶峰高度的唐诗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本文就首先通过略谈唐诗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印象.从而引入宋诗异于这种印象的艺术魅力,并阐明了宋诗主议论、讲理趣、倾向散文化、好用典故的独特风韵,在这同时,也论证了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被尊为宋代韩愈的文宗欧阳修,不仅继承发展了韩愈的诗文革新运动,而且对宋诗风格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奠基作用,是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先驱。欧阳修追求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他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流动句脉中蕴含深邃情感;以议论为诗,于议论中寄寓深刻思想;以才学为诗展现敏思才情。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宋诗三论     
对于宋诗,历来即多贬抑之辞,迄明清之际,名声更为狼籍,以至于“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叶燮《凉诗》)那么,宋诗的“弊端”究在何处?总括起来,无非三条:一曰“以文为诗”;二曰“以议论为诗”;三曰“以才学为诗”。其实,这三条不但不能把宋诗一笔抹倒,反而使我们看出这正是宋诗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诗歌发展的道途上所开辟的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11.
唐诗以浑融境界,至情精神成为古典文学的巅峰,而宋诗则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议论人诗,情理交融的诗歌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梅尧臣与苏舜钦作为宋诗风格的初创者,成为继欧阳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3.
宋诗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具有自己的特色,注重文字、才学和议论。作为宋诗代表作家黄庭坚的诗歌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这一主要特征,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解读他的诗作《清明》。  相似文献   

14.
咏史诗发展至晚唐,理性精神渐至突出,与此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亦成为咏史诗的一大特征,历代评论家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对此或褒或贬,但从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咏史诗中的“以议论为诗”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对前代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诗体本身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一种必然,而且对宋诗议论化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严羽诗论诸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诗歌在唐诗发展到顶峰之后,宋诗的发展面临超越的困难。但宋诗终于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生活于南宋的诗学家严羽对此提出了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并提出了“别材”说、“别趣”说、“妙悟”说、“入神”说,揭示了诗歌的题材的特征、审美本质、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至境。严羽诗说对宋诗流弊的纠正作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芩 《文教资料》2011,(36):207-209
在唐诗这一艺术高峰之后宋诗也作出了许多的创新,无论是从内容题材上还是从文学主张上都进行了尝试并且颇有成就。然而,在唐诗之后的突围中,宋诗有面临了许多尴尬的境地。本文从“模仿”和“议论为诗、以文为诗、文字为诗”这两大创新方法上分析了宋诗在改革出新上的僵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另一座高峰。但是由于唐诗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高度,无论艺术表现上还是内容题材上宋诗都无法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宋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宋代诗人为了突破唐诗的束缚,自成一家,通过交融、借鉴、整合、改造,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文学联姻,孕育出了一代"诗界维新"的奇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而这其中又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为代表,从而使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具体研究宋诗"以议论为诗"的起源发展,并探究该特征的形成因素,同时分析该特征的功过。  相似文献   

18.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宋诗承唐诗余绪而加以创格,呈现出“主理”、“尚议论”之独特风貌,于唐人之后另辟一片诗歌天地。宋诗面貌的形成是诸种因素综合作用 结果。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其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成败得失亦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