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包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的话,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则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给执政能力增添新的内容和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只有抓住而不是偏离这个核心和本质,牢固树立这个基本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科学执政,就是按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民主执政,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依法执政,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党章和民主集中制的规定,坚持公民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来是党所坚持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核心。因为,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动力所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的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使命,与党的政治价值观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任何政治动员或建设行为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否则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也就不具备合法性。所以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建构,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就是始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6.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因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先进性内在要求。从本质上看,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与党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是带领全体人民建设现代化的能力,二是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支持的能力。党的执政理念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统一,其逻辑归宿必然是:“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提高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执政能力,是党努力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龙爽 《职业技术》2009,(9):91-91
要始终保持执政地位,执政党就必须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具有号召和凝聚民众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来引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她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本质体现,是凝聚和激励民众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党的执政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社会和谐集中表明政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体现,表明人民生活处在和衷共济、安居乐业的祥和状态。和谐就能实现长治久安,就能实现国富民强,就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会潜伏或导致社会危机,表现出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综合体现了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对执政规律最本质的把握。坚持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创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党执政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对党的执政提供“合法性”辩护,取得民众对党执政的“合法性”认同;能够强化党的社会整合能力,起到社会整合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创新党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建设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关系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衡量社会与时代好坏的指标,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能动指引作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梦"。核心价值观是新世纪党执政的宗旨所在和价值取向,十八大上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涉及到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运用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表现为确立执政能力范畴,为党的其它方面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准;超越传统思路,实现了理论上质的突破;提出执政党建设新理念,赋予执政党建设时代内涵。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观念和素质、作风和本领等问题,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筑牢党的执政之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任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及新党章明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作在中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永不变色的保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进步,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辩证统一的逻辑结果是使党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然而党的执政能力是需要通过其具体的执政实践来体现和反映的。在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上,政府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具有实质性的步骤。因此,只有抓住政府改革这个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改革和发展全局性的问题,从而务实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在新形势下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和依法执政水平的历史选择。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就是要以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规范党同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我们党着眼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在新形势下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和依法执政水平的历史选择。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就是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舞会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规范党同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合法性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对统治当局及其实施政策所持的态度,是说明执政党执政能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其稳固执政的重要因素,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要求执政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执政的绩效基础;发挥利益整合作用,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拓宽民众的意愿表达渠道;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